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民国时期廷坑范氏宗族职业信息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3卷·村庄类第17卷·华南区域第9卷)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关键词: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1949年之前,范氏宗族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村落小社会。范氏宗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生活地域。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使范氏族人在廷坑这一地区共同生产生活,绵延至今。本章从社会概况、社会构成、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社会变迁和社会实态等九个方面来观察廷坑范氏宗族的社会形态及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1949年之前的廷坑自然村交通极为不便,属于纯山区农村;北部是深山老林,南部有沙溪河天险,要前往沙县县城,必须渡过沙溪河;村庄十分封闭,流动性很弱,本节将从人口、姓氏和世代繁衍三个方面来描述1949年之前的廷坑自然村社会概况。

姓氏情况

历史上,廷坑自然村是一个两姓村,但是不同时期的两种姓氏并不相同。自明嘉靖年间至民国初年为“范”“陈”两姓。廷坑自然村范氏宗族开基始祖五九公始迁入廷坑自然村时,村名并不是廷坑,而是“陈坑”,这就充分说明了本来廷坑自然村是一个单姓陈的自然村,后来由于范氏宗族的迁入,廷坑自然村才有了“范”姓。随后民国初年至今,“陈”姓逐渐迁出,“黄”姓村民迁入。

元末明初时期,“五九公”为了躲避朝代更迭以及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战乱,自沙县县城迁入“五都陈坑”,此时五九公搬迁的契机是去陈坑做上门女婿,五九公是入赘至陈坑自然村的,从此范氏宗族在廷坑自然村扎下了根。五九公生下两个儿子,七三和绍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五九公”“七三公”还是“绍先”公,都不是字辈,自古以来在沙县地区做上门女婿,男方就需要跟女方姓氏,在古时候,甚至还要改字辈,以上女方家族谱。直到二十四世“财四公”生下“福”字辈四兄弟,才改回范氏宗族的字辈。这种情况在如今的廷坑自然村依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