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河中村村两委成员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4卷·村庄类第13卷·长江区域第6卷)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雷河坝自然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1949年之前,雷河坝自然村的村民不断迁移,村民始终在变,但是村落始终保持着稳定与和谐。在村落秩序的维护中,保甲组织、家户、亲族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治理单元均有明确的治理主体,治理中要遵循“约定俗成”的惯习。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传统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是围绕“拉丁”和“派款”这两项事务。在雷河坝自然村,保长、甲长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代理人”的角色赋予保长、甲长极高的权威,他们在处理民间纠纷、达成民间契约、产权纠纷等公共事务中均具有话语权。

保甲建制

1949年之前,雷河坝自然村一直为荣昌县古桥乡管辖之地。据《荣昌县志》记载,“唐代建县昌元,县域无文献确切记载,难于稽考”。唐代实行乡里制,以百户为里,500户为乡,昌元县之下的行政区划,缺乏文献记载,无从考证。到了宋朝,昌元县的辖区范围及行政区划均无文献记载。明代以昌元县与昌宁县为基础设置荣昌县(见表6-1),仍实行乡里制。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前后,县下增置4镇27里,雷河坝自然村隶属于古潭镇古桥里。

据《荣昌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六年,编户7里,县以下实行保、甲、牌的建置”。乾隆年间,全县共置12里,到光绪年间,全县设4乡,乡下分置12里,当时雷河坝自然村隶属于荣昌县南乡古桥里。此后,荣昌县的建制虽有所调整,但变动不大。

民国22年(1933),荣昌县开始在乡镇下实行分段而治,10家编为1邻,50家以上100家以下编为1闾,当时的雷河坝自然村隶属于荣昌县古桥乡。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分区设署,编制保甲,全县设3区29乡镇联保。雷河坝自然村属于第三区古桥乡,当时的古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