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村内部分姓氏祠堂分布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2卷·村庄类第11卷·长江区域第4卷)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罗家坝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村落文化是村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内涵,它反映村民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等。罗家坝的村落文化十分丰富,包括祖先崇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思维态度等多个方面。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罗家坝村民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祠堂、祖坟、家谱和神龛等物质载体上。因居住和生产的流动性,对生存条件的追逐弱化了人们的祖先崇拜心理和表达形式。村落内少部分大姓有祠堂和家谱,族人之间通过“吃清明会”的形式体现血脉和宗族集体意识。族的意识减弱的同时,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纪念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家中供奉的神龛,是人们祭祀和崇拜祖先的最普遍形式。

祠堂

“因田而聚”是罗家坝村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逐田而居”的流动和迁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祖先和祖源地的追思和纪念形式。据记载,“明末清初,外省移民四川,同姓族人多聚居于同一州、县,同一乡、里,甚至同一坝、沟”。但随着子孙繁衍,族人逐渐散居到其他县、乡谋生。在族人繁衍过程中,因分散而迁,且因生存压力所带来的高度的流动性,使祠堂的修建、祠堂规模的大小、吃清明会的形式等状况因宗族发展的贫富强弱程度而不同。

(一)村内无祠

罗家坝村内虽然姓氏不少,也不乏久居大族,但村内并没有修建祠堂。大部分姓氏的祠堂,均位于距离他们当前生活之地较远的其他村庄。有的姓氏甚至已经失去对祠堂的相关记忆。

以村内杨氏为例,杨顺普、杨俊、杨序畅、杨定德等,虽同为杨姓,但分别为不同的杨氏族人,各自有不同的祠堂。其中,杨俊所属杨家祠堂,位于回龙场的高坝嘴村,距离罗家坝6里路程。杨顺普所属杨家祠堂,位于安东乡的桥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