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特大城市居民文化区分研究总结
所属图书: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关键词:
2015年高雅品味还是杂食?——特大城市居民文化区分实证研究

文化消费,如果我们先设立一个讨论基础的话,可以大致理解为对于有关文化和艺术类产品的购买或使用以及对于文化和艺术类活动/服务的参与。文化消费不仅仅关系到文化支出或偏好,更是以一种“自然化”的方式进行着社会区分乃至社会隔离,这是社会学研究文化消费的意义所在。通过品味,“客观划分”得以和“主观划分”一致,从而使社会的、文化的秩序变得“自然化”(naturalization)(Sassatelli,2007:94)。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同源的,拥有高雅文化品味的人通常来自社会上层,而拥有大众文化品味的人通常来自社会中下层或下层。在此基础上,当代学者使用欧洲、美国的实证证据修正或发展了有关文化区分的理论,提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往往倾向于“杂食”品味的观点。

面对这些争论,本文遵循布尔迪厄以来研究文化消费的实证传统,在梳理相关的理论争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最新的调查数据,考察中国社会的文化消费及其构建社会区分的机制:高社会阶层更接近布尔迪厄经典理论中的合法性品味,还是更接近当代欧美国家出现的杂食品味,抑或文化区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本文的数据来源是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由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及中山大学共同主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共获得有效样本6010个,其中北京的样本为2000个,上海的样本为2002个,广州的样本为2008个。

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探讨中国的文化品味模式,试图丰富和发展文化区分理论;另一方面也试图探析在历史经验和当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所揭示的文化消费模式对于相关文化政策和社会融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