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本研究的指标设计与主成分分析
所属图书: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关键词:
我国三大弱势群体福利提供政策与区域均衡研究

第一节 社会福利转型及相关研究

从“小福利”到“大福利”

自西方“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概念引入中国以来,我国一直就有“小福利”和“大福利”的争议,然而自2006年“适度普惠型”社会政策提出以来,从“小福利”向“大福利”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日益明显。所谓“小福利”又称“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专为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与保障”;而“大福利”又称“广义社会福利”,则专指“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需要的项目、待遇或服务制度”。实际运行中,“小福利”一般多采取“补缺型”(residual social welfare)和“选择型”(selective benefits)的福利设计,在保障范围上仅涉及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社会福利;而“大福利”则多为“制度型”(institutional social welfare)和“普惠型”(universal benefits)的福利设计,既包含资金保障制度也包括服务保障方式,在范围上包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教育服务、住房服务、健康服务和就业服务。就中国而言,从“小福利”向“大福利”转变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类型转型到另一种类型,而是形成了新社会福利类型组合。

在实践领域,我国“小福利”向“大福利”进行转变的过程总体上是非常清晰的。从1956年至今,我国的三类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建设历经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到1977年的计划经济“小福利”阶段,这一阶段公有制经济为“小福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市中限量供应、统一价格、单位提前列支、政府补助制度的结合,农村地区限量供应、集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