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引言
中国改革的基本特征可以被概括为: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计划经济国家通常排斥劳动力市场机制,而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纳入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府采用政策手段,特别是利用割裂城乡要素市场的方式,不平等地获取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或为城市居民较高生活水平提供保障的现象(Knight and Song,1999;Anderson,1995)。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也不例外,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适应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形成的,劳动就业制度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
一是城市排他性的全面就业制度。为了在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本地户籍的城市居民就业在传统体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由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按照整体经济计划和资源配置优先序给予安排。在吸收就业的机会中,国有部门是主要的渠道,辅之以城市集体经济部门。而一旦这种就业被安置妥当,一个职工几乎就不再有机会改变就业单位,也没有被解雇和失业之虞。
二是分割城乡劳动力配置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缺失的户籍制度。在以农业剩余积累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保障的战略下,为了保证国家以低价获得农产品,同时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外流,20世纪50年代分别实行了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由于在严格执行户籍制度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被严格禁止,自发的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存在,因此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速度较快,却没有像发展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Lewis,1954),以相应的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