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人民公社时期新城生产队干部资历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4卷·村庄类第3卷·华南区域第3卷)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关键词: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宗族治理是维持宗族内部伦理秩序,维护宗族利益的重要手段。宗族治理具有双重功能:对内,它以族权、绅权和夫权为其权力体系,以维持宗族内部秩序、促进宗族的发展和强大;对外,以族权和国家政权的互动和联结为纽带,以此获取其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合法地位,从而起到维护宗族利益、拓展宗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作用。

新城村的传统宗族治理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27年以前的族权有序治理阶段和1936年族人回村以后宗族内部个体分化导致的族权消解阶段。本章考察新城曾氏的族权、绅权、夫权和国家权力在宗族内部的运行和实践状况,揭示新城村的传统治理形态,以及新城曾氏宗族治理的兴衰历程。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以族权为中心的自我治理

1949年前,新城村的治理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以1927年的宗族械斗导致新城曾氏的逃亡和1936年再次聚族建村为界,1927年以前,新城村经济富足,治理有序;1936年以后,虽然族人陆续回村重建村庄,但田地荒芜、房屋破败,村庄经济基础被毁,宗族内部个体分化加剧,宗族权力受到消解。在这一时期,新城村宗族治理的兴衰历程,既受到曾氏宗族自身发展命运的影响,也受到国家权力体系变化的制约。

据《英德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德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属、都、图建制。全县设捕、象等3属,下辖20个都、68个图,图以下即自然村。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县里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划为三属,属以下改设44个乡,乡辖自然村。政府基层体系的职责主要是保良防匪、维护地方治安。在县一级设三属总局,局以下设立分局,分局的主要职责也是保良防匪。由此可见,在民国以前,国家权力的正式体系并未进入自然村一级,新城村正是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