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民国时期俞源村店铺统计表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3卷·村庄类第2卷·华南区域第2卷)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关键词:
俞源村俞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在传统时期,俞氏宗族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俞氏族人有着共同的祖宗、共同的血缘,血缘社会与村落社会高度融合在一起,绵延至今。本章将从社会形态概况、社会构成、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来考察俞源俞氏宗族的传统社会形态、社会变迁及其社会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1949年之前的传统社会时期,虽然俞源地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但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下,商业为末业。俞氏族人以末兴之,以本守之,将经商所得财富用于建造华屋、购买田地,资本流动性低。本节将从人口、姓氏、世代繁衍等三个方面粗描俞源俞氏宗族传统社会形态的概况。

姓氏情况

俞源村虽然冠以“俞”姓,但是在开基祖俞德来此定居之前为“朱颜村”。当时朱颜村主要居住的是朱姓和颜姓两族,朱姓和颜姓最初住在下宅部分,而俞德定居后居住在银河溪的南部,即前宅部分。由于俞源地处山区,且雨水丰沛,洪涝灾害严重,朱颜两姓由于灾害瘟疫和其他原因逐渐迁出,俞氏族人改造自然环境、勤耕不辍,最终逐渐繁衍壮大,朱颜村遂改为“俞源”。至明朝洪武年间,又迁入李姓,清朝乾隆年间又迁入董姓。俞、李、董三姓合境共居,而俞姓则在三大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俞源李氏的始迁祖是丽水的李彦兴。弘治年间谢宏撰写的《俞源李氏重修谱序》中提道:“国朝洪武间,讳惟齐者登进士第,纠察广明,名誉于朝野,实彦兴翁之叔父也。彦兴翁读书乐善,仗义丰财,雅爱俞源山水之胜,自城而迁居焉。”乾隆三十八年(1773)李嵩萃撰的《李氏家乘重修序》中说李彦兴迁到俞源后,“同地俞卫一公即以女妻之”。清乾隆三十八年《俞源李氏宗谱》。卫一公便是俞涞的长子善卫。俞氏和李氏自此通婚,世代和睦共居。自李彦兴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