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76年燕坊大队第1至第4生产队年终收益分配统计表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3卷·村庄类第2卷·华南区域第2卷)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关键词: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族产是宗族共同体得以维系的经济基础。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族产相对薄弱,“众家”在许多公共事务中对族内富商的依赖性较大。传统的鄢氏族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将商业利润拿回老家投入宗族事务用于修谱建祠、兴办学堂、赈济族众等。所以,“传统时期”的鄢氏宗族是以族商的富庶来弥补族产的不足的。本章将从经济形态概况、产权形态、经营形态、分配形态、消费形态、继承形态、经济变迁、经济实态8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苍然公来到燕坊立基之后,鄢氏族人主要以务农为业,而到了明代中期之后,族人开始外出经商,商业在给鄢氏宗族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宗族的分化。

产业演变:以商易农

在明中期以前,燕坊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考取功名几乎是他们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鄢苍然选择在燕坊立基,除了这里风景秀丽,还考虑到了这里丰富的水资源便于农业灌溉这一点。在鄢氏之后,饶氏与王氏相继来到燕坊,经过村中各姓族人的不断开垦,村庄南部形成了近千亩的水田,村庄北部的广大丘陵地带也被开垦为各姓的族山。

凭借着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利资源,村内各个姓氏的人口快速增长。到了明代中期前后,人地矛盾凸显,燕坊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承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生计,燕坊人利用便利的赣江水运,离开家乡,踏上了弃农经商的道路。

在明中期之前,鄢氏族人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农业种植与考取功名,耕读文化气息浓厚。《水西鄢坊支谱序》中记载:“予母家鄢氏其村落曰鄢坊者,通邑之望族也,而宗支衍繁,衣冠文物代不乏人。”出自1948年鄢氏九修族谱中的《水西鄢坊支谱序》。在鄢苍然之后,族内考取功名者甚多,而在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