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样本学生就业者平均月收入描述统计
所属图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关键词: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

打工子弟学校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大量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入读城市公办学校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起源于一种自发的教育自救,打工子弟学校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民办学校,其主要收入来自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同时,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都有营利目的。此外,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措施有较大差异,有的地方打工子弟学校获得批准(比如广东);有的地方大量打工子弟学校并没有获得批准(比如北京),其中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属于“非法”办学;还有的地方打工子弟学校接受政府管理并获得财政支持(比如上海)。因此,各地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客观上为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往往教学设施较简陋,教师素质不高,因而教学质量不高。

本文基于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自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儿童群体“初中后”流向问题及他们的教育就业前景。分析发现,这个群体“初中后”教育和就业遭遇严重挑战。在教育方面,他们高中(含职业高中)入学率不足40%,大学入学率不到6%;在就业方面,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2/3至3/4)继续留在北京,在各种低端服务行业就业;也有部分人(10%左右)以自我雇用的方式就业;还有部分人(13%~21%)处于无业状态。此外,这个群体中已经开始“再生产”第二代流动儿童。上述发现此类现象至少有如下政策含义: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群体“初中后”教育和就业严峻挑战之现实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两为主”政策本身及在此框架下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地位需要调整;“以学控人”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