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比较
所属图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关键词:
相关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尚未形成自己专属的理论体系。在目前,只能也必须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这些理论除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外,更直接的是借鉴和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和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在自身专属的理论体系创建之前,能得到相关专业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也是难能可贵的。这里将相关理论有重点地予以论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一国之内和国际上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发端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1783~1850年)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此后,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于20世纪发表了《论工业区位》(1909年)和《工业区位理论》(1914年)两篇名著;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1939年,德国经济学家施勒出版了《经济空间秩序》一书,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与此同时,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于1933年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将区位研究同贸易和区域分工结合起来;还有一位瑞典经济学家帕兰于1935年出版了《区位论研究》一书,提出了市场竞争区位理论。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胡佛于1948年提出了转运点(中转站)区位理论,从而补充了韦伯的线路运输成本概念。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以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演变为主要为各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