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婚姻登记中不同民族族际婚姻的比重
所属图书: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研究
出版日期:2011年1月
关键词:
族际婚姻的背景 塔城市的民族构成及分布

塔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在清代,先后有蒙古、汉、满、锡伯、达斡尔、回、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在塔城市境内繁衍生息。哈萨克族人在19世纪中后期来到塔城境内,1944年,塔城县有哈萨克族3.04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62.8%。1962年4月“伊塔事件”中,塔城县哈萨克族人多数去了苏联,是年底,全县哈萨克族人口仅剩0.95万人。为补充塔城县畜牧业劳动力,从额敏县迁入部分哈萨克族人。以后哈萨克族人口逐步发展,至2000年已达2.31万人。

1764年设立塔尔巴哈台政区后,清政府陆续从乌鲁木齐及陕西、甘肃等地征调绿营兵到塔城等地屯垦戍边。以后来此地的汉族屯田者、挖金矿者以及商人逐渐增多。1932~1942年,一部分汉族人从苏联先后回国,定居塔城。新中国建立后,汉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伊塔事件”后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骤减,汉族人口占塔城县总人口的比重迅速增长至60%以上,并延续至今。

回、维吾尔、达斡尔、锡伯等民族都为18世纪中叶迁入塔城。19世纪中期俄罗斯人进入塔城,当时皆为管贸易的俄国领事和俄国官商。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溃军及“难民”近2万人逃入塔城,其中一部分留在塔城谋生,有的加入了中国籍。20世纪30年代一部分旅苏华侨回到塔城,并带回了他们的俄罗斯族眷属。1955~1962年,大批俄罗斯族侨民回苏,人口数量剧减,1964年全县仅有俄罗斯族人口150人《塔城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000年增至0.2万人。

随着人口流动的持续进行,塔城市人口的民族成分逐渐增加。据1944年新疆省警备处统计,塔城县有哈萨克、汉等11个民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