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小麦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及其变化趋势
所属图书:粮食主产区农户农地投入行为研究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关键词:
我国经验借鉴,构建粮食主产区农户农地投入的利益补偿机制

前面分别从农户多元化目标和粮食安全目标角度考察了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本章将在此基础上,梳理和分析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并借鉴国际经验,尝试构建粮食主产区农户农地投入的利益补偿机制。

第一节 现阶段粮食补贴政策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是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92年)。在这一阶段,国家为了减轻农民经营负担,开始尝试对统购统销政策进行改革,一方面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逐步减少统购粮食规模,试点采用议购政策与合同定购政策,并准许粮食集市贸易。与此同时,维持粮食销售价格不变动的购销价倒挂政策,实际上是变明补为暗补的偏向消费者的补贴政策的延续,主要通过对粮食流通部门的间接补贴实现政策目标。于1990年实行的粮食最低保护价制度和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是这一时期粮食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

第二是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加速阶段(1993~2003年)。随着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彻底取消,国家决定开始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制度,具体措施从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发展到其后对农户手中“余粮”的保护价格收购。为配合粮食收购计划的执行,国家恢复了合同定购粮食与少量平价化肥挂钩补贴的做法,对粮食生产者的支持力度与范围相应加大。与此同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体系,规定中央和地方要将财政节减的粮食加价、补贴款全额用于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由此,粮食补贴由以补贴粮食购销倒挂差价和补贴粮食企业经营费用为主开始转向补贴粮食企业等流通环节的费用,并将粮食风险基金作为其主要的补贴形式。

第三是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深化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在这一阶段,经过在安徽、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