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接受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的“80后”出身背景比较
所属图书: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关键词:
我国教育、社会流动和生活质量

人口的教育水平一直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拥有较高教育水平可以让人获得较满意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事业发展的机会。尤其重要的是,贫困人群、弱势群体、社会下层民众通过获得教育,可以获得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缩小贫富分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程度反映了社会公平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在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社会结构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先赋性因素(比如家庭出身)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社会结构较为开放、不平等程度较低的现代社会,后致性因素(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能力)在决定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时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而后致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水平,因为教育给人们提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本文重点分析中国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从而从教育这一视角分析其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关系。

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机会增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机会有所增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农村人口中文盲比重更大。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在20%左右。1947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共1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在校生共有179.8万人,小学在校生2285.8万人,若按当时全国4.7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口中仅有高等学校学生3人,中等学校学生38人,小学生486人(陆学艺、李培林,1991:210)。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人的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每10万人中大学和大专文化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