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F-IFI指标体系
所属图书: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
关键词: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密度、远距离和强分割的经济地理特性决定了该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面临更为严重的金融排斥。资本的匮乏以及基本金融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生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低收入人群、贫困阶层和小微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微观经济主体作为源动力的地区内生发展内涵,迫切需要通过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进而从区域层面促进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内生发展。

普惠金融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发展逻辑 基于金融排斥视角

金融发展的经典理论表明,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能够通过有效促进资本积累、创新激励与效率提升等机制,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反,金融发展滞后与金融市场不完全往往与经济落后相伴随,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的主要特征。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症结主要集中表现为这些地区面临更为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难以为具有自生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低收入人群、贫困阶层和小微企业的自我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有效缓解金融排斥,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与内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根据麦金农的观点,金融排斥源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即金融市场的破坏与分割),从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存在着大量企业和家庭经济被排斥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之外的现象。金融排斥最初的含义来源于金融地理学,认为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尤其是银行零售营业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金融排斥(Ley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