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明代吴江县灾荒情况统计表
所属图书:环境与民生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关键词:
治世与江南“灾区化”

中国古代,“治世”时或有之。“治世”也是儒家标榜的一种政治、社会及经济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古代中国一类主要以“社会秩序”为指标的政治观与历史观。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若以百姓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与否作为判定“治世”标准,许多“治世”实则不“治”。明前期“治世”就是不“治”之“世”。明前期80余年间,向有“治世”之名。史称:洪武时期(1368~1398),“太平三十余年,民安其业,吏称其职,海内殷富”。又,永乐时期(1403~1424),“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振贷,然后以闻”。其后,洪熙(1425)、宣德(1426~1435)时期,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明史》云:“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正统时期(1436~1449),“治世”余韵犹存。如《明史》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 、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在后人想象里,“洪永之治”百姓灿烂笑脸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锣鼓,连同正统时期的“余庆”,一并构成一幅充满喜悦的“治世画卷”。但是,“想象”不等于现实。若从民生视角检视,明前期则是异样的“治世”——灾区反复沦为灾区,区域“灾区化”明显。本书所谓“灾区化”,系指天灾频发,政府救灾不力及民生贫困,造成某一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一再沦为灾区,“灾区”出现频度(年/次)在1.5以下,并以发生饥荒为主要标志,“灾区”成为该区域持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常态化。本书“灾区化”概念也是对区域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