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13年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科技维度评价结果
所属图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5)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
关键词:
我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分项竞争力(2006~2013)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相关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也叫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优势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地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分工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要素禀赋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俄林系统创立。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这些特定条件包括: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