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内容
所属图书: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关键词:
村级扶贫规划对目前扶贫工作的影响

村级扶贫规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对中国反贫困行动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上,不同的学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歧,大都(李小云、沈红,2001年;刘冬梅,2003年;等)认为我国的反贫困行动以1986年为界,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1949~198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通过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而普遍受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此间,中国政府没有制定具体的缓贫计划,缓贫的直接动力是制度的变迁。但是8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对条件特别恶劣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设立了“三西”专项资金“三西”地区是指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甘肃的定西和河西走廊地区。从1982年开始,国家每年拨出2亿元的专项资金对该地区进行扶持。。198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政府成立专门的反贫困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区域发展计划下的开发式扶贫模式,相对于第一阶段的制度强制性作用,这一阶段更强调政府制度在反贫困方面的诱导性干预作用。一般来说,第二阶段的反贫困工作按照扶贫方式的特征还可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沈红,2001年;刘冬梅,2003年):1986~1992年,以贴息贷款为主的信贷扶贫计划与区域开发计划相结合;1993~2000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扶贫资源的主要投入方式;2001年以来新时期扶贫阶段,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总的指导原则。

尽管政府有组织的反贫困行动开展以来,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持续快速下降,到2000年,我国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仅为3%,但是对反贫困行动的批评之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