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05年河北省就地城市化乡镇的农业发展状况
所属图书:就地城市化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关键词:
三大类型就地城市化的空间形态及动因

农村就地城市化形成的区域,一般是城市化型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中心之处。河北省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区域与空间的形成,与历史的空间基础以及各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呈现区域绵延形态的同时,空间上表现着集中的“城”与分散的“村”。由于经济外向度与市场规模影响的产业形态的差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村、镇及上一级政府等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河北农村就地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第一,以家庭和专业村为单元的分散型;第二,量化聚集的工业区或者质变聚集的产业体系形成的聚集—分散型;第三,单纯依赖资源或交通的聚集型。它们在区域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三种类型就地城市化的发展,受全球化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力量的影响,并受到劳动力素质低、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形态等多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河北农村这三种类型的就地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形态上又具有相似的特征与问题:形成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出现新的居住和商业形态、建成区蔓延、村庄的生活圈扩大以及不同程度的空心现象等等。

就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在河北的空间形态

(一)就地城市化以人口动态聚集为第一表征

就地城市化,是指在农村地域中出现城市形态。由于非农业人口的聚集是出现城市形态的首要条件,因此各国一般首先采用人口密度来界定城市区域。例如,日本划定都市区(urban area)的标准为:人口密度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总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连续的建成区域。目前,我国对城市与城市区域的界定并不明晰。新的城乡规划法中提到了城市规划区域的概念,但在农村仍旧采用行政区的界定方法城乡规划法中的农村内的规划区。:将建制镇纳入城市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