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社会性别与历史学”领域(2002~2003年)
所属图书: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关键词:
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性别意识和性别意识教育

1.什么是性别意识

传统的性别观念是指一种建立在男女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对男女两类性别的人群的心理特点、人格气质、言行举止、社会性别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共识,同时社会根据上述共识对男女两性个体进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规范,以促使社会性别观念在个体性别观念、行为举止上的体现。这种具有生物决定论特色的性别观念规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很多领域的从属地位甚至一些领域的缺失现象,形成了男女两性存在和发展的不平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严格区分了两个概念: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是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者女性;社会性别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价值期望以及与此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综合。社会性别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明确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性别角色是由所属的社会文化规范而形成的,不是由天然的生理性别决定的;男女两性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男女性别角色的等级地位和不平等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革中得到改变的。因此,我们这里所谓的性别意识,是“一种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 《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35页。

2.性别意识教育的性质和形式

教育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性别观念传递到个体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重要途径。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状况,不是依据传统性别观念继续传递维护男女两性不平等制度的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