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各省官僚地主占地示例
所属图书: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
出版日期:2002年6月
关键词:
环境、人口和耕地的比较

农民经济的特点、运行和转变以特定的时空坐标为条件。就空间而论,它们依存于特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农业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力和资源状况、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使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成为经济活动的制约因素。本章主要从农民经济存在的特定环境出发,对清代华北和农业英格兰进行比较。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

华北农垦历史极为悠久,曾代表中国最先进的农耕文明水平。然而,华北在中国农业上的优势地位却没有始终保持,甚至后来明显落后于南方几个后发展起来的农耕地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北农业由先进变落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变迁的缩影。一些学者指出清代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由此形成农村衰败的根本原因。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并不是由一种因素导致的。那么,这个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探索不但对理解历史变迁是必须的,而且对至今仍孜孜以求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当代中国农业来说,也不无借鉴价值。这里首先从自然生态环境人手分析华北农业的客观条件,希望对理解该过程的原因有所帮助。

在现代技术改造之前,传统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并表现出相应的地域差异。本书所研究的华北自然条件利弊交织,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最多最大的是水的供给与调剂。华北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偏北部,地处北纬31°25′~42°40′,东经110°20′~122°40′;南北最大纵距120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000余公里,总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4%,是清朝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华北农垦历史悠久,与这里的地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