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减贫

2008~2009年建立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农村人口多,范围广,社会各界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寄予厚望,那么,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扩大农村消费?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分析。

作者:盛来运 范小玉 候锐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2008~2009年中国扩大内需与改善农村民生

民之生计,国之大事。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为抵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府果断推出了一揽子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2009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扩大...

作者:孙梅君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陕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本文分析了陕西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与特征,提出陕西省农民面临着总量低、增速慢,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收入结构转换滞后, 难以适应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需要和区域差距较大, 难以适应全面协调发展目标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陕西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先回顾了陕西农村改革的基本历程,三十年来,陕西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明确和开始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农村改革三十年来, 最显著的成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获得了巨大发展, 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最后分析了陕西农村改革与...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趋势分析

本文首先提出陕西城乡经济构成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及需要解决的制约因素,分析了二者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罗援朝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陕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度创新研究

本章先分析了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基于资源环境特点又提出了陕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发展需要制度制度创新。

作者:何爱平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杨凌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示范高地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与自身的条件,提出了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举措,提出要努力完善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支撑体系。

作者:杨明丽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陕西户县农民画的现状与发展

户县是中国农民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户县农民画是中国农民画的优秀代表。户县地处西安近郊,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户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户县农民画,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创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使户县成为驰名中外的民间绘画之乡。1988 年,文化部首批命名户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作者:雒志俭 王文吉 孙立新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新进展

2008年,各地政府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积极解决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形成不同的解决模式。一些城市并探索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城市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

作者:李阳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查

所调研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已基本形成初中“一乡一校”,实行寄宿制,中心小学实行部分寄宿,村小和教学点基本无寄宿生。寄宿制学校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硬件及师资上,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由于配套设施建设衔接不力以及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薄弱,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寄宿制增加了学校成本和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值得重视。

作者:成刚 莫丽娟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