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现实挑战与落实之道

书 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现实挑战与落实之道
英 文 名: IMPLEMENTING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作 者: 关婷
I S B N: 978-7-5201-9851-6
丛 书 名:
出 版 日 期: 2022年3月

中文摘要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设置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和169个子目标,旨在引领世界各国2016年至2030年向可持续发展路径转型。本书围绕全球治理与SDGs政策执行主题,对国际政策执行理论、国际政策执行实践、公众认知与态度、治理创新实践四大板块逐次展开论述,形成观察国际秩序演变与中国治理创新实...展开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设置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和169个子目标,旨在引领世界各国2016年至2030年向可持续发展路径转型。本书围绕全球治理与SDGs政策执行主题,对国际政策执行理论、国际政策执行实践、公众认知与态度、治理创新实践四大板块逐次展开论述,形成观察国际秩序演变与中国治理创新实践的独特视角,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依据不同主题选择与其相应的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在数据获取方面,本书结合国内外实证调查数据,以及依托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至2020年开展的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数据与材料展开研究。

围绕国际政策执行理论,笔者首先归纳了国际政策执行面临的挑战——以国际政策的政策目标断层、执行主体断层、监测能力断层为主的“执行鸿沟”。其次,对国际政策执行相关的三个视角(全球治理、政策过程、多元主体互动)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最后,笔者提出了研究SDGs政策执行的三大板块——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国际政策执行、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公众政策态度、多元互动主体视角下的政策创新,并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逐次展开。

在国际政策执行实践部分,笔者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对不同国家的SDGs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包括各国SDGs执行模式概述及东亚地区中日韩的SDGs执行案例研究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宏观层面比较各国SDGs执行现状,对2016年至2017年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64个国家的SDGs执行情况进行研究,从国家-社会视角将其归类为四种执行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主导、共同治理和执行阻滞。研究显示,不同国家SDGs执行模式的选择与其资源条件、国家参与意愿和能力等因素高度相关;此外,不同国家的SDGs执行模式仍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且有向共同治理模式演化的趋势。第二部分聚焦东亚地区三个SDGs执行进展最好的国家,对中国、日本与韩国落实SDGs的战略路径和执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要采取“增量改进型”战略路径落实SDGs,日本与韩国则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内线推动型”战略路径。

公众认知与态度部分聚焦于公众对于SDGs的认知水平和基本态度。这部分包含两章,第五章横向对比不同国家公众、可持续领域专家对于SDGs认知和态度的异同点,发现中国公众与国外公众(参与调研的)对于SDGs的认知水平基本相当,但中国公众(参与调研的)对于SDGs的预期更加乐观。笔者认为,这部分中国公众对于SDGs的积极预期既来自公众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认同,也根植于中国人对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认同。公众的积极态度和乐观预期,能够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奠定重要的群众基础。第六章对影响公众SDGs支持水平的因素和机制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公众支持态度主要受到个体价值倾向和个体SDGs知识水平两个方面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治理创新实践部分主要从治理创新维度研究SDGs的落实,该主题亦包括两个章节。第七章聚焦于多元主体互动视角下技术赋能治理创新的中国实践。研究发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治理创新实践正在形成一套以应用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其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治理水平。这一技术应用过程能够扩大多元治理主体的自身发展前景、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型平台与渠道,该项创新机制有望为促进SDGs落实提供一条新的路径。第八章围绕气候行动(SDG13)主题,评述了西方“参与式治理”理论对于推动公众自下而上参与气候行动的研究与启示,并对中国自上而下应对气候行动实践进行了回顾,将其归纳为“规划和示范相结合、目标责任制和政策试点相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化工具相结合”的“整体性治理”路径。这两种路径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治理之道进行了总结:在回顾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的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笔者认为,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根源在于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真正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破除二元对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世界的格局观,秉持合作共赢与利他性的价值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两大基本理念,鼓励并推广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治理创新机制。

围绕全球治理与SDGs主题,本书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策执行现状、公众认知与态度、中国治理创新实践前沿进行研究,力图清晰刻画出当前SDGs政策执行的现实图景与未来走向。本书的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致力于呈现“可持续发展之道”的本质是什么,并试图依此回答“中国应当如何参与并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变革”这一基本问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