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团结奋进谱新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5  编辑:霍刘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岭高原沧桑巨变,万象更新,闭塞落后成为历史,处处涌动勃勃生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水平逐步提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儿女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生活,实现了从千年贫困向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

脱贫攻坚扎实有效

70年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进程,基诺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发展。

从空中俯瞰景洪市基诺山乡,绿意盎然的万亩茶园旁,一幢幢新建的基诺民居错落有致。作为“直过民族”乡,当地政府通过实施扶贫综合开发,使基诺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曾经是全乡最贫困的小普希村,通过建设生态茶园,茶叶价格连年翻番。去年底,这个曾经全村15户人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寨彻底摆脱贫困,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207元。“过去,我们基诺族人住的是茅草房,种的粮食不够吃,现在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者扫成感慨万千。如今,者扫成一家4口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成为村里率先脱贫致富的第一人。

每年9月猕猴桃采摘的季节,也是陇川县户撒乡最热闹的季节,热销的猕猴桃让农户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都是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现在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得这么好,大家更愿意回来发展。”户撒乡明社村加孔大寨村民佟往艳高兴地说。

陇川县充分依托区位、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在户撒乡大力扶持发展猕猴桃产业,带动阿昌族群众改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水平。跟随着新时代发展的步伐,阿昌族群众收获了更多的甜蜜幸福。

守住青山绿水,“穷沟沟”也能捧起“金饭碗”。盈江县石梯村是一个以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贫困山村。过去,村民们靠山吃山、刀耕火种。如今,他们放下了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祖传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景颇族小伙何振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鸟导”,通过接待观鸟者和经营鸟塘每年收入就有好几万元。“过去我们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如今护好‘金饭碗’就能过上好日子。”何振忠对未来充满信心。

发展“打鸟经济”,带动广大村民脱贫致富,这一特色产业带来的生产结构的改变,也改变了昔日山村贫困的面貌,拓宽了村民们的致富路,大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独龙江乡年人均收入只有916元,处于整乡整族深度贫困状态。

2010年,我省对独龙江乡独龙族启动“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开启了云南历史上首个以民族为单位的整体扶贫伟大壮举。独龙江迈出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力步伐。

“今年仅一垄地,我家就卖了5000元。”独龙江乡村民江建华种了4年的重楼今年卖出了好价钱。两个儿子外出务工学技能,经过几年打拼,圆了汽车梦。日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新变化。

2018年底,独龙江乡农民人均收入达6122元,仅草果一项,年产值就达743万元,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昔日简陋的茅草房、木板房、篾笆房被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一座座村容整洁、产业繁荣的新村拔地而起;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羊肚菌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蜿蜒奔流的独龙江,述说着独龙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的动人故事。

百姓生活越来越甜

70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紧紧扭住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基本民生保障等现实问题着力攻坚克难、改革突破,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清晨,云雾缭绕中的施甸县布朗山乡,一栋栋独具布朗族特色的民居在晨雾中醒来,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就像大山的血管,连接着深山的村村寨寨,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陡坡地带的布朗族实现了安居梦想;苹果、石榴、蓝莓等新兴种植业正在大力发展,牛、羊、猪、鸡等养殖业已初显规模……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美丽山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整族帮扶着力基础、着眼长远,打好了“住房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发展、精神扶贫”组合拳,整族脱贫取得显著成效,布朗山乡旧貌换新颜,处处展现靓丽新颜值。

“以前我们吃的是芭蕉根,面果儿饭;穿的是麻草鞋,衣裳都是打补丁;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施甸县木老元哈寨村致富带头人阿福友回忆起过去不禁感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我们要世世代代感激共产党。”

70年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医疗环境极大改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不断推出的医疗惠民政策,让各族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金普卫生室,两排由9间平房和围墙组成的诊疗室、观察室、中医室、西药房、中药房一应俱全。

“现在的卫生室,房子漂亮了,医疗设施完善、药品齐全,常见病、多发病都能诊治。”正在给村民看病的普米族医生和万全高兴地说,“原来的卫生室,设在几间破烂的小平房里,不仅医疗条件差,而且药品也不全,村民一般的小病小痛,因为没有药,只好到山外看病找药。如今,普米族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跟过去相比,医疗卫生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扎实践诺,让各族人民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党的政策好啊,我们才能过得这么好。我们的寨子哟,越来越漂亮,我们的群众哟,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委会卢姐萨村民小组,李腊拽用德昂话唱响了芒市三台山乡发生的巨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德昂族群众盖起了新房,发展了甘蔗、茶叶、板栗、坚果等特色产业,群众的收入有了保障,德昂山乡到处生机盎然。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是一个怒族山寨,坐落在高黎贡山山脊上,地势险峻,至今没有通公路。村民住的是石棉瓦土坯房,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典型的贫困村寨。

“过去种包谷只能自给自足,后来国家扶持我们发展花椒、草果、砂仁等种植产业,但是这些东西种得出来却运不出去。交通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托坪村主任王小波说,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县委、县政府结合托坪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对托坪组进行整体搬迁,并对群众下山后的产业发展做了全面规划。

“搬下山后,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比原来好了。”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居里,村民四罗益高兴地说,“我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搬下来真是地平了路宽了奋斗的劲头更足了。”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云岭各族儿女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努力奔跑,勇敢追梦,共同描绘跨越发展的新画卷。


内容时间:2019-10-0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