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翠华镇整族推进“496”工作法 决不落下一个兄弟民族 整族推进共同实现小康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13  编辑:陈亚丰

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翠华镇辖17个行政村,205个村小组,总人口38288人,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傈僳族等12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527人,占总人口的35.3%,是滇中地区苗族人口最聚居、保有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禄劝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硬骨头,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成为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翠华镇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嘱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结合我镇少数民族多、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深入实施“整族推进”,确保实现全面小康,探索出了一条整族推进的翠华模式。

一、 深化贫情认识,理清工作思路,在整族推进战略上坚持“四个结合”

翠华镇虽然有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积累和社会发展作为基础,但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实际依然没有改变。一是资源匮乏。翠华镇多以高山丘陵为主,少数民族群众主要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和偏远山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3.5℃以下,地势坡度均在15度以上,土地贫瘠、山高坡陡,交通不畅、条件恶劣。二是产业单一。除大松园、汤郎箐部分村组种植烤烟、荷兰豆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外,其他少数民族聚居村组80%以上区域仅以玉米、马铃薯及猪、鸡等产业为主,生产方式粗放,群众增收困难。三是思想滞后。因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等因素,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不想读书、不愿读书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市场对接能力和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现象突出,“安贫乐道”“穷自在” “小富即满”等思想严重。四是基础薄弱。翠华镇虽地处三县交界,与8个乡镇(街道)接壤,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区域优势没有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脱贫攻坚以前,有153个自然村近1万余人存在不同程度饮水安全问题,110个村小组进村道路未硬化路面,5000余户农户居住危房,多数地区不通光纤网络,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统领,精准科学规划整族推进,统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一是群众自愿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分区域、分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通过帮扶带动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二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通过党委统领、政府主推、社会帮扶、群众主动的形式,集聚各方资源,聚焦整族推进,一方面不断加大工作投入力度,一方面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畅通内增外引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帮扶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三是统筹兼顾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精准扶贫政策,努力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力度,结合少数民族群众不同帮扶需求,分批次集中改善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发掘地域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出一条富有地方民族发展特色的新路子。四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工作始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破口,着力破解“住房、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瓶颈,同时协调推进整体发展。

二、 突出重点难点,实现精准施策,在整族推进战术上突出“九个着力”实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通过精准施策提高脱贫效率,通过外在帮扶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民生改善强化情感纽带,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着力基础设施破民困。投资3074万元,完成53.5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和63.5公自然村通畅工程;投资2119万元,完成29.8公里直过民族通畅工程;投资1841.22万元,完成55个村小组16.93万平方米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物资运输难、产品销售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发展瓶颈基本破除。投资1187万元,完成“五小水利”16件;投资2220万元,完成农村人饮安全29件;投资953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3件;投资530万元,完成集镇水厂建设;投资4029万元,修建马牙石、核桃箐水库,让民族地区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二)着力建档立卡解民忧。镇党委、政府把扶贫对象纳入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战,脱贫攻坚以来,共开展6次动态管理,组建村级动态管理工作队102支、村小组工作组1230个,召开贫情分析会1300余场次,坚持识别标准,做到应纳尽纳。5年来共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795户9548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5224人,占建档立卡人口的54.7%。通过宜居农房建设、生态补偿、教育文化扶贫、医疗保险救助、社会保障、产业发展、转移劳动力、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帮扶措施,逐渐缩小各民族间发展差距,让各族贫困群众共同实现脱贫,迈向小康。

(三)着力农房建设圆民梦。突出安全稳定住房、民族村落保护、村容环境提升,以“七改三清”为抓手、“农危改”为突破,全面推宜居农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镇4593户农村危房改造、13户易地搬迁,积极推动大松园出水箐、汤郎箐母猪塘及公山等村小组73户苗族贫困户完成整族推进宜居农房建设工程项目,大松园村出水箐被打造成为民族元素融合、田园风光一体、特色文化彰显的特色苗寨。

(四)着力社会保障保民生。全面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策,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在98%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适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牢牢兜住社会保障底线。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全镇转移就业29376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59人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800余人次。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五)着力产业发展帮民富。着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我镇独特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短平快、中长期、长期产业”合理布局,种植核桃总面积达13万亩,板栗总面积5.4万亩,板栗面积在全县占比四分之一;种植烤烟225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种植烤烟4055亩,创收1575.82万元);种植蔬菜10500亩、中草药5240亩、创建水稻高产核心样板3000亩;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1654.5万元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实现贫困户红利创收165.45万元;依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地热温泉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引导民族群众发展彝族服饰、苗族刺绣手工业,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各族群众持续增收、稳定增收。

(六)着力智力扶贫富民智。文化素质偏低是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的关键所在,翠华镇始终立足素质提升这个法宝,一是抓好教育扶贫,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金秋助学”“黄土计划”“雨露计划”等各类补助政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线十人”“四步法”等控辍保学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关爱,确保100%少数民族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抓实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565人次,开展种植技术、科学养殖等专题培训780人次,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少数民族新型农民。

(七)着力挂钩帮扶暖民心。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建立“三个常态走访”机制,省、市、县级28个单位和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对我镇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对部分少数民族贫困户实行“双挂”,为每户贫困户量身订制有效的帮扶措施和计划。近年来,争取各级挂钩帮扶资金382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贫困户产业发展,并将资金项目优先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和贫困户倾斜。

(八)着力党建引领励民志。率先启动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头哨村党总支、大松园村党支部创建为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大松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光泽荣获“昆明好支书”称号,发放红色信贷140万元,投资1014万新建5个村级活动场所、38个村小组党员活动室。培养了20名双带型党员干部,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4名。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农机+贫困户”等多种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1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17个村委会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吸收为会员。兆乌村、红石岩村、新民村先后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点村。

(九)着力文化建设树民风。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新建文化活动室38个、村史党馆17个,建成汤郎箐苗族文化传习馆、苗族文化风情谷,秧草墩村小组被评为“市级苗族传统文化保护村”。传承保护各民族文化,通过举办“花山节”“火把节”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文化共荣发展。

三、 总结脱贫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在整族推进工作中获启“六个经验”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整族推进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整族推进中,翠华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前沿阵地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紧紧依靠村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力量,广泛动员组织,以镇、村党组织的力量来动员、来推动、来落实脱贫摘帽工作。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一线部队作用,积极调动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发挥好“带头人” 和“领路人”作用,宣传好脱贫攻坚政策、带动好群众主动脱贫、服务好贫困户脱贫致富,激励少数民族群众卯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二是必须始终凝聚工作队伍这股力量。省、市、县、镇层层派驻工作队,镇有市级挂包领导和帮扶企业、村有驻村工作队伍、户有帮扶责任人,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紧紧依靠市、县挂包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合理配置包镇企业的帮扶资源,整合挂钩单位的帮扶力量,充分发挥工作队长和工作队员“一线指挥员”的作用,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先锋队”的积极性,广泛动员镇、村、组三级干部“一线战斗员”的主动性,做到广泛参与、人人尽力。三是必须始终压实工作责任这个关键。建立和完善严密的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与村、组签订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扶贫攻坚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翠华举全镇之力,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脱贫摘帽工作上,以脱贫攻坚工作总揽全镇经济发展大局,真正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形成镇抓村、村抓组、组抓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镇、村、组、户四级联动,层层压实责任的大扶贫格局。四是必须始终盯紧精准脱贫这个目标。按照“精准到户到人”要求,抓实“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两公示一公告”,严格精准识别、精细分析、精心定策、精准落实,实施“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采用靶向疗法,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精准“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扶到个人,不遗漏任何一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着力加强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并优先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和贫困户倾斜,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让群众广泛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和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确保扶贫项目建设和扶贫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精准。五是必须始终围绕群众主体这个基础。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活“内因”与“外援”相结合,解开思想疙瘩、转变群众观念,积极引导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的思想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调动群众主动脱贫、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舆论氛围,让帮勤弃懒、敬勤笑懒成为一种常态,鼓励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的决心、体会到政策的好处,让更多的民族群众学习先进思维、掌握先进技术、变革乡村面貌、共享幸福生活,带领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各民族同步同向发展、合力脱贫攻坚。六是必须始终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始终把提升增收能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按照“造血式”扶贫工作思路,坚持多管齐下,拓宽增收渠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互联网+苗绣成品+贫困户”等模式,统筹资金和项目,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脱贫攻坚过程成为民族群众素质提升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脱贫摘帽不松劲,乡村振兴再起航。今之翠华,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今之苗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新的征程,翠华镇各族群众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各族干部将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翠华镇 供稿)

内容时间:2020-09-2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