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陇川: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6  编辑:刘梦迪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发动机”,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可以说,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关系到整个扶贫攻坚的大局。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必须立足“增收可持续”,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陇川,作为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区之一,“十二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3438人下降到2015年的14530人,共减少28908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3元提高到7287元。

到2017年,全县18362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通过2018——2019两年巩固,2020年提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如何实现?走进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的陇川,叫人为之鼓掌点赞的不仅有易地搬迁搬出新天地,更有产业扶贫扶出“造血”功能。针对贫困地区产业薄弱这一“软肋”,陇川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核心,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增强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规划引领 因地制宜做实产业扶贫文章

产业扶贫能不能落到实处,产业发展规划是基础中的基础、关键中的关键。规划要“实”,要做到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容不得半点含糊。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户,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针对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致富技能不强的实际,我们龙安村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适合龙安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贫新路子。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群众耕种水平,巩固提高产业效益,带领龙安村党员、群众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先后到盈江县、梁河县、芒市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各地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特色产业、规模养殖、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引进适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逐步清晰,确立了以建设‘云南省美丽宜居乡村、景颇族整族帮扶、兴边富民、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目标的工作思路……”走在龙安村正在修筑的1.5公里紫藤大道上,道路两旁的满眼翠色叫人心生愉悦,莲叶田田的荷塘带、长势良好的砂糖橘树苗。陇把镇武装部长张君谭告诉记者,荷塘不仅可以赏花吃莲藕,里面还放养了2至3种不同种类的鱼,砂糖橘目前全村种植600亩,长势良好。除了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观光农业外,龙安村也在村里“腾笼换鸟”,将传统民居改造提升,把扶贫安居工程建设与打造边境特色村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规范村容风貌,融入民族文化,提升村寨品质,打造传统古村落。龙安温泉自驾车营地距离村子仅1.12公里,除了到营地泡温泉休憩之外,龙安村根据游客需求,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引进瑞丽海外旅游公司,着力打造20户土砖文化客栈,让游客参观边境乡村,住农村客栈,到农村体验农家乐。

龙安村是陇川县33个贫困村之一,地处陇把镇西边,是一个以汉族、景颇族为主的边境民族村。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32元。2015年末龙安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户270人,已脱贫16户38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户232人。2016年,龙安将与陇川1个乡和8个贫困行政村一起实现脱贫出列。

“紧紧围绕龙安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到2020年实现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的小康总目标,结合龙安村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的实际情况,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规模效益,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在加强传统甘蔗、水稻产业的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烤烟、大棚蔬菜等冬农产业,实现粮钱双丰收。” 龙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思治明告诉记者: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公司+党支部(村支委委员)+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形式,通过党员示范户或支委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21.7亩,带动建档立卡户71户176人产业脱贫,预计每年产值13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投资10万元建立龙安村百亩蚕桑养殖示范基地,计划按照达到贫困人口人均不低于1亩桑叶的规模扩大种植,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投资40万元发展砂糖橘615亩待产期套种花生、大豆、姜短期作物542亩),覆盖贫困户26户,预计户均增收2800元;投资30万元发展稻荷花养鱼208.6亩,覆盖贫困户8户,预计户年均增收12000元;土砖房屋租赁6户,覆盖贫困户4户,预计户年均增收7000元。通过传统产业稳定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实现如期脱贫。

市场连接 互助联动做活扶贫产业文章

批50只的试养经验,他对养好第二批鹅很有信心。“这批100只,下一批我要养200只”黄乔腊说。

岳岛自然村是因配合龙江水库建设,按照“后靠安置”的方式搬迁到现居住点形成新的自然村落,在移民新村的统一规划建设下,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民居、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规划布局,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特别是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大部分良田土地被淹没,剩下的大多是山坡地,耕地条件差、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发展生产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移民后续发展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及本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促进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陇川县将岳岛自然村列入示范村建设项目,制定了扶持规划,旨在通过建设黄牛养殖小区,搞城镇化集中养殖,为村集体增收、农村增收寻求突破。

“只要牛养得出,一般不愁卖不出。我已经养了16年的牛,今年5月接手岳岛养牛场,在大家的全力配合下,目前牛场已发展了近百头优质牛,我对养好村里的这些牛很有信心”勐约乡岳岛养牛场负责人董勒归说。

2016年,陇川整村推进养牛项目涉及5个乡镇11个村委会33个村民小组,投入资金总金额507万元,发放本地黄牛1062头,辐射593户18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5户1605人;整乡推进养牛项目涉及王子树乡、勐约乡2个乡镇共7个村民小组,投入251.5万元,扶持养牛503头,项目受益349户1679人(其中:贫困建档立卡户和贫困建档立卡人数为203户787人)。

“我们这里出产的生态鹅,绿色营养,肉质鲜美,深受市场上各地消费者喜爱,大部分的鹅还没出栏就已经被买家订购。目前多销往瑞丽、芒市、盈江等地,因销售紧俏,现在本地市场还难保证。”在曼崩水库广阔的水岸边,四五百只生态鹅嘎嘎叫唤着,成群结队的朝着一个方向走来,宛如一片移动的大幕,铺散在水岸上。城子镇副镇长李泽民向记者介绍说,在曼崩水库养殖的生态鹅目前最多时达到四、五千只,当所有生态鹅铺散在曼崩水库不大的水域面上时,整个水库面从远处看来犹如一大片白布覆盖,嘎嘎的叫唤声响遍了整个水库山谷。

城子镇巴达村委会曼崩坝村民小组,是一个纯景颇族村寨,全村有农户66户2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户28人,全村劳动力170人;有耕地359亩,其中:水田235亩、旱地124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群众种养殖基础条件好,曼崩坝水库是家鹅养殖的最佳场所。2014年,曼崩坝村民小组成立了“绿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勒腊在发展鹅产业上拥有成熟的养殖技术,产品销往瑞丽、盈江、芒市等地,市场供不应求。

2016年,根据《陇川县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5年度扶贫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资金的通知》文件批复,下达城子镇巴达村曼崩坝养鹅产业项目资金20万元,养殖鹅5000只。项目批复后,城子镇及时制定了《陇川县城子镇曼崩坝村养鹅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本金由村级互助社集体管理,绿成专业合作社运作,长期循环滚动发展。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群众会议推选出了巴达曼崩坝建档立卡贫困户养鹅互助小组,组长尹干么,成员黄乔腊、张干么,专门负责相关事宜;贫困户共同参与合作社管理,进行集中养殖,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20万元资金投入鹅养殖产业,每年按10%的比例进行利润分红(即20000元),每户每年分配红利25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黄乔腊要求自己养殖能繁母鹅,为合作社提供种源蛋,合作社以每只鹅蛋8元的价格收购。

当记者走进贫困户黄乔腊家中时,景颇族大哥黄乔腊正在给院子里围养的鹅群喂食,看着小鹅们欢快地争抢吃着手里的青料,朴实的黄乔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养的第二批鹅,比第一批鹅多养了50只,通过第一

龙头带动 脚踏实地做强产业扶贫文章

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整合和带动能力,可发挥行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没有龙头带动,就很难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作为“云南糖业第一强县”的陇川,坚持以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大力培育贫困村、贫困户特色产业。充分结合各乡镇的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等资源禀赋,成功引进德宏州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蚕桑种植养殖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年产2000吨的蚕茧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引进云南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陇川县(褚橙)高原特色高端水果种植基地”项目,先期83亩苗木培养基地和预期开发建设3750亩多品种高端水果种植试验基地已完成土地流转,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生猪、肉牛、土鸡等畜禽专业化养殖小区和合作社不断培育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养蚕时间短、见效快,一年可以养6批,差不多可以赚2万元。而且管理方便,小孩子都能帮忙。除了养蚕,我还种了50亩甘蔗,每年应该能有4万元的收入……”在勐约乡曼弄村傈僳族小伙余省一的养蚕大棚里,一条条白花花、肉妞妞的桑蚕正在欢快地啃食着桑叶。余省一是当地有名的养蚕好手,他在德宏州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于2015年1月开始种桑树。公司提供的新品种桑树成熟快、管理方便,半年以后就可以剪桑叶,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可以剪一次叶子。余省一种了20亩桑树,第一年就收获了2000多斤桑叶。到了当年6月份,余省一开始养蚕了,企业将过了养殖不易期的蚕交给农户饲养。一般农户饲养18至20天后便可以结茧,每公斤的价格约为40元。第一批蚕养下来,余省一赚了近4000元。由于企业信誉好,卖蚕茧的钱不超过一个星期就会到账,所以余省一所在的曼弄村已先后有150户参加养蚕,桑树种植达到了100多亩。

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投入350万元,在勐约乡建成了首个示范基地。基地占地112亩,新建小蚕共育室800多平方米。目前已经带动发展农户1000余户,桑园5500余亩。

面对我国蚕桑产业正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陇川县把大力培育和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群众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引进桑蚕深加工企业,着力破解广大群众增收难、增收慢、增收不稳定的问题。目前,陇川全县已有桑园10823.4亩,农户销售蚕茧262张,产鲜茧10.4吨,鲜茧平均收购价36.3元/公斤,农民受益37万元。预计全年饲养小蚕2100张,实现经济收益343万元。

在陇川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中,陇川全县蚕桑产业规划涉及9个乡镇52个村委会396个村小组,农户25296户1255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032户21196人);计划用三年(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时间,建成基本桑园6万亩,鲜茧产量达到7250吨,生丝产量906吨,丝绵被2万床套,蚕蛹有机食品700吨,农户现金收益13350万元,实现蚕桑总产值5.63亿元。

“农民要想富,产业发展是支柱!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问题,消除短板局限,实现共同富裕,使陇川经济走上可持续性前进的道路。”陇川县扶贫办主任闫有对陇川产业扶贫信心满满,他认为,扶贫要因地制宜,既不能违规又要先行先试,将被动式扶贫转为主动式扶贫,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本方略,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我们一定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实现勐约乡整乡脱贫摘帽和9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目标。”

(来源:德宏团结报)

内容时间:2016-09-2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