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结合优势探新路 脱贫攻坚路更敞 ——德钦县奔子栏镇和佛山乡脱贫攻坚有成效_云南民族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编辑:雷春霞

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是由滇入藏的交通要冲。德钦县辖6乡2镇,总人口67600人,藏族占81%;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87户9007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特困县。

自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钦县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在迪庆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各乡镇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路子。

11月16日至18日,记者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和佛山乡采访时看到,奔子栏镇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佛山乡发展养殖业,两地结合自身优势都寻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发展项目,脱贫攻坚的道路越走越宽敞。

发展文化产业增收致富

“我们镇的藏文化和锅庄文化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镇里面以‘文化搭台’,通过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益西家的木碗和提美家的锅庄服是奔子栏镇最具代表性的藏文化产业,他们的产品不仅在迪庆受欢迎,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都极受藏民喜爱。”奔子栏镇镇长林增说道。

在奔子栏镇益西藏文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鲁茸尼玛正在画师房专心致志地给手中的木碗上色。他已在益西公司工作5年,除了负责给木碗上色外还承担了在木碗上绘图的工作;每月工资能拿到5000左右。

益西藏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益西介绍,他们生产的是地道纯手工原生态木制品,从取材到上色,都源于大自然。公司成立于2004年,从最初的木碗制作,到现今的藏式糌粑盒、藏式家具、转经筒等,“益西藏木”系列产品已达60余种,产品因做工精美、质量好而深受藏区消费者喜爱。益西说,“把藏族文化传承下来是我做这行的初心。我们招收的工人主要是本地困难户、待业青年和对藏文化感兴趣的人,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就业,更重要的是能把我们的藏族木制品技艺传给当地人,使我们藏族的原生态文化得到传承。”

和益西一样,提美藏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提美也是一个致力于让奔子栏藏文化走出德钦、走出迪庆、走向世界的践行者。“我从16岁起开始设计制作藏族锅庄服,到现在已经有37年了。我们的产品以锅庄服为主,对一些边角布料我们把它制作成锅庄娃娃、荷包、酒瓶套等,这些小产品也很受欢迎。”提美说。

结合优势探新路  脱贫攻坚路更敞

她介绍,奔子栏的锅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里面对传统文化很重视,对公司发展很支持。自己作为奔子栏人,把家乡的锅庄文化发扬出去也是自己的责任。2014年,提美被中国乡土协会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评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在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提美的参赛作品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金奖;今年提美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提美藏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房,一名身着藏族服饰正在缝制锅庄服的年轻女子引起了记者注意。提美介绍,这是她的女儿此里拉追,今年24岁,现已在提美身边学习锅庄服设计制作三年了。“今年11月初,我和妈妈到尼泊尔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在展会上见到其他国家的展品时,启发了自己不少设计灵感。向大家展示我们的藏族服饰和手工制品时,心里很激动很自豪。”

特色养殖业  带动农民增收

发展集体经济,助推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佛山乡副乡长阿茸介绍,在脱贫攻坚战中,佛山乡各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品,不仅带动村民收入增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鼓舞起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干劲。

佛山乡溜筒江村森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省农行)驻佛山乡工作队的精准扶贫帮扶项目。从溜筒江村委会驱车到达位于亚贡争刚村民小组的牦牛养殖基地,有一段临崖而建,垂直高差800米,路程2.6公里的硬化路。已驻村近8个月的省农行驻亚贡争刚村民小组工作队队员滕钢柱对记者说道,“最初刚到这个地方走这段路时,对这里条件的艰苦和修路的艰难感到震撼。现在走这条路,心里还是震撼,不过是因路边白云在山间游走、江水在脚下流淌的风景而震撼。”

据介绍,2016年省农行一次性购买了200多头牦牛,投了1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今年以来,合作社已卖出牦牛近100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人均增收7000多元。

“在这里近8个月,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发展局限,感受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个人思想也从最初的服从工作安排转变为主动服务村民。在平日工作中,除了对脱贫方法的思考,帮助贫困户树立主动脱贫的意识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下一步将扩大牦牛养殖规模,使我们的产业促增收成果得到巩固。”滕钢柱说道。

除了溜筒江村的牦牛养殖合作社,省农行还扶持佛山乡纳古村成立了养猪合作社,省农行驻佛山乡工作队队长闫政说道,“养猪合作社主要按企业运作模式来使合作社管理规范化,由当地党员参与合作社管理,带动村民发展积极性。目前有16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猪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去年实现收入20万,户均增收3000元。”

谈及佛山乡目前的变化,佛山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副主任张胜华对记者说道,“德钦人有脱贫致富的干劲,也有搞产业发展的耐性。现在国家帮扶力度大,我们基层干部在这个岗位上更要去贯彻执行国家的好政策,让政策福利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苦点累点不怕,因为我们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在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来源:云南民族网)

内容时间:2018-10-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