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迪庆州交通死角之称的德钦县霞若这个深藏在白马雪山背后的傈僳族自治乡,历史以来交通十分落后,生活在珠巴龙河两岸的12000多傈僳族、藏族群众可谓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
2002年,云南省公路局看到霞若乡的困难后,开始了11年漫长的定点扶贫,如今便利的交通让霞若变成了“蜂蜜之乡”,“药材之乡”,“核桃之乡”,全乡的水利水电开发,乡镇集镇建设,教育卫生,村容村貌等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地处金沙江西岸珠巴龙河流域深处的霞若乡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是一个集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半山区,贫困四位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大乡。历史以来,分布在珠巴龙河两岸的7个行政村的91个村民小组的2000多户12000多的傈僳族与藏族同胞,受制于交通的制约,当地的农副产品很难走出大山,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据霞若乡村民李润英介绍,“我们傈僳族基本上都住在山区和二半山区,由于以前不通公路我们种药材等都要靠人背马驼,不能真正的把产品变成钱。以前种了很多药材,但是因为公路不通,买不到好的价格,鲜货也不能买,只能等到干货才能卖出去。”
自2002年开始,云南省公路局定点挂钩扶贫德钦县霞若乡以来,11年间先后投资1.6亿元,对霞若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和乡镇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与了大力帮扶,打通了金沙江拖顶江桥,缩短了霞若----香格里拉24公里的里程,实施了拖顶----霞若的油路改造工程,霞若----此卡通45公里的公路改造。
与此同时,改造了7个行政村到乡政府的油路硬化工程。在扶持农村特色产业方面省公路局还大力投资扶持养蜂等产业,完成养蜂6500箱,建成核桃产业基地13个,种植面积达27137亩,种植各种药材3986亩。 据霞若乡党委书记思那扎史介绍,云南省公路局扶贫挂钩霞若乡以来,省管理局的领导多次深入实地专项调研,拨付专款扶持我们的公路建设,截止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6个亿,修建公路里程达到300公里,在全县率先实现了7个村委会的道路硬化,全乡的91个村民小组通了公路,为霞若乡的一万多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问题。
通过多年的扶贫,霞若乡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群众的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人均不到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3740元,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卫生条件,村容村貌全面改观,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我家就是药材种植大户,现在公路通了以后,我们的药材鲜货也能及时的送到市场上,觉得是比较好了,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公路的建设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平安,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小康。”李润英说。
思那扎史表示,自通了公路以后,当地的各种农副产品也可以销往内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省管理局为我们修建的这些路真正的成为了霞若乡的致富路,民心路。
内容时间: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