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谢通门县援藏十年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21  编辑:蔡祎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沧桑巨变。十年来,先后五批32名援藏干部,以胸怀理想、忠于使命的坚定信念,以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以优秀的成绩和朴实的品格为谢通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使谢通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人们说,如今的谢通门心齐、气顺、风正、劲足。

自2002年7月受援以来,来自牡丹江、鸡西、双鸭山、黑河等黑龙江省市的援藏干部们坚持做通门人,干通门事,谋通门利,以超前的思维、负责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定规划、谋思路、抓落实,用心援通门,用情援通门。实现了人力援助、财力援助、智力援助的有机结合,使谢通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牡丹江援藏,为通门发展夯实基础

2002年,来自牡丹江市的首批援藏工作队跨越了整个疆域来到了祖国最西南,他们人生中难忘的第二家乡谢通门。

当时的谢通门情况是:2001年全县国民经济总收入7007.56万元,财政收入296万元。种植业、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及现代化水平极低,都是以传统方法、人畜作业为主。工业基本空白,能源、交通、邮政、电信、城建等各项建设薄弱。全县有3个乡不通汽车,其他16个乡没有一条公路上等级,路面基本为自然路面,路况极差,进入雨季非常容易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交通中断,严重制约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滞后,医疗卫生网点建设不全,全县共有医疗床位64张,平均616人一张床位,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器械设备差、资金渠道狭窄、投入不足。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开展不够,多育现象较严重,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发展不平衡,全县有1所中学,11所小学,47个村教学点,在校生55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5.1%,2001年,全县青壮年文盲比例为48%,在基础设施方面,除中学外都普遍存在校舍破旧或没有校舍,缺乏设施设备的情况。人民生活贫困,2001年末,全县仍有贫困乡11个,贫困村68个,共有贫困户和特困户4861户,占总户数的73%,贫困人口28637人,占总人口的72.6%。城镇化程度低,只有县城所在地初具城镇雏形,但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商业服务、文化、卫生等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辖区内动植物品种稀少,生态环境建设较脆弱,县域内的草场退化普遍,退化面积达150余万亩,严重退化34.5万亩,水土流失严重,林业生产滞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够,雹雪霜灾、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较频繁。

牡丹江援藏两年来,协助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了《谢通门县“十五”发展规划》,对16个行业与方面进行了充实;制定了《谢通门十年受援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近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系列规划、计划。总投资1523.5万元,完成县完小、商城、职工小区改造建设、乡镇卫生所等项目建设。2003年谢通门县被地委、行署授予“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进县”、“党建工作先进县”,被自治区党委与政府授予“林业先进县”。同年,谢通门县还代表日喀则地区接受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考核,获得优秀评价。2004年以来,谢通门县连续三年获得日喀则地区经济、党建、项目、生态建设等先进县称号,2005年被自治区推荐为全国绿化先进县。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两年时间对于绵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是短暂的两年,也是铸就辉煌的两年。两年来,就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牡丹江七位援藏干部情系全县人民,服务县域发展,充分发扬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与全县人民肩并肩、手挽手、心贴心,用汗水和智慧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2002年7月15日以来,我县境内连降小雨,21日晚19点开始普降大雨,致使我县部分乡镇遭受了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通门乡通门村后山的贡巴强沟山洪暴发,暴雨汇同淤积在山沟里的松散泥沙形成泥石流开始向山下移动,大约20分钟左右,泥石流从距离通门村400米的贡巴强山沟呈扇形移动到村庄,并直接覆盖到农田。县委书记马里、常务副县长周亚东率领全体援藏干部及部分当地干部第一时间赶往出事地点,在过膝深的水中步行500余米到达受灾现场中心,指挥群众疏散、安置群众住宿,保证了没有一人伤亡。在第二天组织全体援藏干部捐款、捐物,并当天发到受灾群众手中,从援藏工作经费中拨出一万元进行抗灾自救,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拥戴。

2002年7月30日,闫海民去日喀则公出,路过谢通门县与日喀则市交界处的达那答乡时看到一位藏族侏儒症患者,衣衫褴褛非常可怜,后经乡干部了解,这一家的男人去世的早,只剩下女主人带着两个侏儒症患儿相依为命,没有劳动力,没有现金收入,日子过得非常紧。到他们的家中,看到房子非常破旧,必备家具也少的可怜,口粮只剩下一点点,闫海民同志当场拿出200元人民币给他们,叫他们布置必要的衣物和粮食,并表示到秋季将会出资为其修缮房屋,藏族同胞手里拿着钱感动的热泪盈眶,当乡干部介绍说这是县里新来援藏的县委副书记时,藏族同胞不住的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援藏干部。

当张来智到卡嘎镇进行调研时,听说当地一个村子饮水有困难,多年来一直在饮用含氟超标的水,致使不少人患病,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乡干部领路直奔该村。经了解,情况确实,他马上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在当地打井可以解决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去日喀则,跑拉萨,往返几次买材料、咨询打井专业人士,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在8月15日,打出了第一眼水井,当第一桶水提出来的时候,村里的老百姓欢呼起来,眼中流出了高兴的泪水。

张庆武,时任县教育局长。他得知谢通门县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及学生升学率很低现状后及时向县委书记马里同志反映了情况,在马里书记、周亚东常务副县长的协助下,取得了牡丹江市教委的支持,同意招收5至10名藏族学生进牡丹江师范学校培养,一切费用由牡丹江市教委和师范学校负担,同时派遣几名支教教师到谢通门县加强教师队伍。

张喜德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拓宽藏刀的销售渠道,帮助几个藏刀手工业户在珠峰文化节物流会、雪顿节期间卖出藏刀300多把,得到了广大藏刀加工户的好评。

荣玛乡的1200多亩地靠一个有固定取水口的水渠从雅江取水灌溉,每年取水口的清淤任务繁重,要600个劳力清60天,给老百姓造成的负担很重,群众有怨言,赵国海了解到情况后,经实地考察,建议乡里改固定取水口为活动式取水口,用柴油机或电水泵取水灌溉,为老百姓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水渠清淤问题。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十分欣喜的看到,无论是城乡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抑或者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与过去相比,通门县的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谢通门县没有一所像样的小学,全县最大的小学都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筑的土坯房,破烂不堪,办公条件也非常简陋。“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援藏干部在进藏之初就牢固的树立了这种思想,将教育问题摆到全县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马里斩钉截铁的说:“即使牡丹江市只有一个支援项目,那么也是先建一个小学”。很快,一栋由援藏投入546万元的主体三层教学楼,一幢两层教工宿舍楼,两幢学生宿舍楼便拔地而起。也许,现在的学生已经不记得当时援建这学校的人,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这位曾经为了改善学生条件而几次奔波的援藏干部!

要致富先修路。第一批援藏队在他来谢通门县的路上就深切的体会到目前的交通条件亟待改善,96公里的路要走4.5小时,这是对全县发展的一个瓶颈式制约。建设谢--日县际柏油路是谢通门县干部群众梦寐已久的夙愿,为了该工程的立项上马,工作队多次去拉萨争取,经过多次不懈的努力,在自治区领导和计委、交通厅、财政厅等部门的帮助下,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而至。从此,这条致富路、幸福路、小康路改变了全县交通运输之落后现状。

“我们终于有新房子住啦”,职工白玛石曲高兴的说。02年干部职工周转房80%以上属于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在1998年和1999年的洪灾和地震中,许多土坯房受到损坏,大部分屋顶漏雨,破烂不堪,有的根本不能居住,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一批援藏工作队在深入调查之后,以人为本,总投资390万元为我县干部职工建了一幢周转楼房。

鸡西援藏,为通门前进注入动力

2004年6月,来自黑龙江的第二批援藏工作队接过第一批留下的重担,时刻牢记神圣使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推动通门发展继续提供着源源动力。

三年鸡西援藏,工作队立足县情,提出了项目拉动,提出了实施“五大战略”(项目拉动、调整带动、科技推动、矿业驱动、生态促动),走好“五条路子”(农牧稳县、工矿富县、商游活县、科技兴县、生态立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投入援藏资金1768.9万元,建设了转盘路雕塑标志性县标、谢通门县驻日喀则办事处、密山市人才楼、石材加工厂、县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卡嘎温泉综合开发、8户大骨节病群众搬迁安置工程等项目,成功引资近3亿元,兴建加油站、液化气站、矿业开发等项目,为通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

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书记刘洪飞,为了深入了解县情、体察民情,谋划发展思路,他不顾初到高原反应严重和当地干部的劝阻,入藏不到20天就登上海拔5800米的青都铅锌矿点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夜11点返回县城时,严重的高原反应的过度的疲劳使他不得不吸氧输液。当他在塔定乡乃能村调研中得知,藏族女孩卓拉因家境贫困,无法缴纳学费不得不放弃河北师范大学的学业时,立即表示承担卓拉剩余两年的全部学费总计1.2万元,并当场捐款1500元,作为她返校的路费,还为其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生活必需品。三年时间里,他行程10万余公里,走访了大部分乡镇和高海拔地区,详细了解经济结构调整、农牧业增产增收、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援藏工作要坚持“三合一、三为主”、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努力做到“五个有利于”。在项目选择上,提出了“三个不办、四个立足、六个突破”;县域发展上他提出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施好“五大战略”,走好“六条路子”。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受到了区、地两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地委书记宫蒲光同志称赞他“情况熟悉,思路清晰,干事有力,成效显著”,并对谢通门县的发展寄予厚望。

援藏工作组成员,县委副书记王兆成同志主抓组织、宣传、农业工作。他不顾个人身体差,下乡路途遥远和艰险,先后深入到18个乡镇,对乡村干部的人员结构、思想状况、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形成了本县组织人才的调研报告。在两级干部调整中,认真组织考核,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保证了干部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组织开展了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受到了地区组织部门的好评。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负责部分工作,以其超前谋划,周密部署和扎实工作赢得了地委高度评价,谢通门县的先教工作多次受到地委和自治区先教办的表扬和肯定。

援藏工作组成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清国同志承担援藏项目的管理、施工、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负责县政府办公室、县财政局、公安局、安监局、人事局、监察局工作。为保证援藏项目的顺利进行,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规划、跑审批,严格按照招投标等程序规定工作。项目开工后经常深入现场,工作认真负责,确保了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他负责的农业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谢通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他还积极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种急、难、新任务,帮助协调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他负责的接待、后勤工作周密细致、质量很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处理“8.18”群体闹事治安事件中,他不畏暴徒,凛然果断,及时的制止了一起罕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体现了援藏干部的优良风范和工作能力,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戴永柏同志,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为领导、机关、群众服务的思想,从加强县委办公室的队伍建设入手,高标准规范办公程序,提高办公质量,加强协调沟通,保证机关的优质高效运转,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在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谢通门县实际,为领导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创意的意见和建议,“自选动作”开展的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受到了地区先教办的充分肯定,先教工作的做法多次被上级转载刊发。

援藏工作组成员、县发改委主任韩树国同志,承担着工程项目建设和城市管理以及援藏信息撰写等众多任务。他早出晚归,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开展卫生清扫、城管治理、项目论证和下乡活动,经常是早晨天刚亮就上街巡查,有时下乡检查项目一住多日,经受住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和生活上的磨炼,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在他的率先锤炼下,县发改委的各项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受到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广泛赞扬,在县级后备干部推荐评测中名列前茅。

可喜的进步,迅猛的发展,谢通门转眼间就迈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6年底,全县19个乡镇基本通车,县乡公路网基本形成,县城光缆通讯、移动通信、好易通业务和各乡卫星农话已开通,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通讯网络。政府对重点中小学实行“三包”。全县GDP达到20866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224.4%,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元,比2002年增长了148.5%。谢通门县相继获得经济、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大奖,被自治区推荐为全国绿化先进县,获得了经济普查全国先进县荣誉称号,并且在连续几年的全地区综合考评中名列前三。兴凯湖大厦、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人才楼、卡嘎温泉休闲中心等立县富民项目一个个如雨后春笋;62公里的绿色走廊创造了高原绿洲的奇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近3亿元,建成了天圆铜矿、泰盛铁矿、宝翔铅锌矿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县域经济造血机能显著增强,连续三年税收增幅在全地区名列第一!

双鸭山援藏,为通门奋进吹响号角

2007年6月,双鸭山市援藏干部踏上离星星最近的西藏,来到了莲花生大师“一见则喜”的谢通门县,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2007年以来原本平静安详的谢通门县,经受大自然的考验和西藏全局形势的影响,接二连三的地震、百年一遇的洪灾、大型采矿企业跟群众纠纷矛盾尖锐、“3.14”反分裂斗争,面对前所未有的种种不利条件,五位援藏干部坚守工作岗位,强化援藏资金、援藏项目、内部管理三个保障,圆满完成援藏期间各项援建项目,全县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实现了援藏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批五位援藏干部在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结束后,为谢通门县这片厚土留下了不可遗忘的厚礼:总投资3395万元,援建项目29项,涉及农牧区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办公生活、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在谢通门县这片广阔的厚土上播洒了幸福的种子。

为国修志,利国利民。97以前,县里根本没有县志,相关部门不是没有写过,而是搜集材料困难,信息量不够,加上以前的材料存档不规范,给修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刘少坤同志来到我县工作后,发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和县志编纂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了十二年来一直没能出版县志的尴尬局面,牵头编写了我县的第一本县志并出版,成为全地区第二个出版县志的县(市)。

达木夏乡学生次仁家只有母子两人,就快要报到上学了,但家里经济条件受限,连车费还没着落。冯海军从工资里拿出5000元,让他先去上学。次仁的母亲感动的流着眼泪说:“我家没有劳动力,没有什么收入,我可能下辈子也挣不到这些钱。谢谢书记,谢谢好人。”2008年开始,三年时间里,援藏工作组共计投资50万元,用于救助子女上大学困难等贫困家庭。

2009年8月19日,五位援藏干部在县委书记冯海军的带领下,来到平均海拔4600米,全县最偏远的落后乡镇美巴切勤乡,那时的美巴切勤乡依旧天寒地冻,援藏干部们一路上调研、访贫问苦,偏远的村庄、牧民的帐篷里,深深留下了他们的辛勤脚印。此时援藏干部们的脑海深处挥之不去的是调研中的一幕幕场景,是如何才能帮助解决群众的疾苦。美巴切勤乡云丹顿珠父子俩,住在一间房顶透光、四壁透风的小屋里,冯海军带领的援藏干部来到他家时,云丹顿珠紧紧拉着冯海军的手说:书记啦,我什么都不要,请您只给我盖个房子就行了。此后,黑龙江省在谢通门县投入援藏资金1030万元进行安居工程建设,为342户无房户、危房户农牧民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安居工程有过去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项目的建设深得农牧民群众的拥护。

谢通门县以前有三个不通电偏远乡,过去群众烧饭一直用牛粪、爬地松,照明用酥油灯,为解决偏远农牧区群众的生活、照明问题,第三批援藏工作组为三个偏远乡解决了160台太阳灶和230台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项目覆盖无电乡的全部低保家庭,使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今,电灯取代了酥油灯古老的位置,照明着全家上下,点燃着村民内心的喜悦。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其乐融融,显得格外的幸福。

牧业是谢通门县传统支柱产业,草原超载放牧、饲草严重不足制约着全县畜牧业发展。自2006年起,谢通门县采用撒播技术种植苜蓿草几百亩;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厅在谢通门县投入20万元播种700亩苜蓿,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吃住在田间地头,反复实验,因地制宜,确定播种方式;2009年,经多次协调,投入60多万元在那当乡集中推广1500亩牧草种植,引进免耕补播机等先进设备。截止到2013年,全县饲草播种面积已达5000多亩,补播自然草场1万多亩。

谢通门县民族手工业闻名遐迩,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民族手工艺发展,增加群众收入,2009年7月,由援藏工作组投入200万元建造的一座建筑面积940平方米的藏刀加工厂在谢通门县顺利竣工,9户藏刀工业者进驻加工厂从事藏刀加工工作。

投资500万元援建的双鸭山文化广场和大礼堂,切实有效解决了全县干部职工召开大会的会议场所,广场为干部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所。小孩们去溜旱冰、傍晚人们去散步、集体跳锅庄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会渐渐回家,全县广大群众正享受着广场带给大家的方便。

在谢通门县城南出口方向,有一块占地面积280亩的干旱沙化荒地,大风沙尘严重影响全县环境和空气质量。2010年5月,总投资500万元的生态防护林项目正式竣工,在过去荒地上46700株树苗吐露新芽,深水井、蓄水池、灌溉管网、围栏、甬路、凉亭和通乡道路等基础设施使防护林工程兼顾休闲游览功能。

三年援藏,全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综合实力上升到全自治区74个县(市)第七位。截止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44亿元,是2006年的1.65倍;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203元,比2006年净增767元;完成县本级财政收入3062万元,是2006年的5.56倍,净增2512万元,一跃成为日喀则地区经济强县。

黑河援藏,为通门跨越谱写华章

2010年6月,黑河市6名同志接过双鸭山的“接力棒”,开始了新一轮的援藏工作。

这期间,援藏工作组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黑龙江省委、西藏自治区党委、黑河市委、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和省援藏工作队的要求,始终坚持“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牧民增收致富、服务社会和谐稳定”三个原则,重点推进“援藏项目实施、全局性分管工作推进、藏汉民族情谊深化、援藏干部队伍管理”四项工作,着力实现“任务明确、管理有序、亮点纷呈、成果显著、群众公认”五个目标,全面完成“亲情式援藏、助推式援藏、有为式援藏、活力式援藏、捆绑式援藏、口碑式援藏”六项任务,确保了援藏工作稳步实施,扎实有效。

三年来,援藏干部“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投资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达那答乡农业示范园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藏土鸡繁育养殖基地、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开展“援藏情”广场文化、助学扶贫、医疗设备购置等活动,共计总投资2550万元。我们欣喜的看到谢通门县的面貌正一天一天的发生着变化。谢通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正逐步改善着。

援藏工作组开展工作以来,关注基层、关注民生。看望县完小学生、卡嘎镇陈木则教学点27名贫困学生、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贫困党员、贫困职工和贫困农牧民,真心实意为藏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时间在沙漏的轮回中悄然流逝,花开花又谢,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六名工作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县本级财政收入实现560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9元。援藏干部先后荣获了第五届西藏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个人、第十四届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财政厅优秀公务员、第三届黑河市青年五四奖章、日喀则地区优秀青年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全面展示了援藏干部的良好风貌和工作实绩。

八月时节,是西藏最美丽的季节,10年来,先后四批援藏在谢通门不仅播种下了成功的喜悦,还有对耕耘过程的回顾。2013年7月,美丽的谢雄大地草长莺飞,悦满江河。通门人带着对黑龙江省满满的手足之情,在欢歌畅乐中迎来了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一年来多来,他们谋划发展、真抓实干、真诚服务,在全面把握县情的基础上,确立了市政道路建设、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县中学硬化亮化、社会福利院建设等项目,为通门在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中再续辉煌。

内容时间:2014-12-2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