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仁布县切洼乡:团结铺就小康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4  编辑:曹亮亮

       在日喀则市仁布县境内的318国道沿线上,有一个藏、汉、回、彝、萨拉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切洼乡。

       “当时刚结婚的时候在四川待了两年才过来这边的,主要是觉得切洼乡发展前景更好。”徐文军向记者介绍。2002年,藏族姑娘央珍和来自四川的汉族小伙徐文军在务工时相识,后结为夫妻。

       2007年,切洼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徐文军、央珍和儿子一家三口搬入切洼乡普纳村新居,这对藏汉结合夫妻的优势开始凸显。他们努力拓展致富门道,开始种起了蔬菜大棚。徐文军夫妻二人承包了村里的3座蔬菜大棚,大棚内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成熟后大多销往县里,每年会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10年前,全村没人会种菜,在文军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40多座温室大棚,20多户学会种植蔬菜,生活越过越好。”央珍说。

       在徐文军夫妻的带动下,村里又陆续多了4对民族通婚家庭。越来越多的汉、回等民族来切洼乡做生意、搞建设,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共同努力、勤奋肯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切洼乡有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有人口724户4200多人。其中,7个行政村有民族通婚家庭,共37户,占全乡户数的5%。

       这些年,为促进各族群众交流,切洼乡采取在农牧民群众中普及汉语,教习其他民族藏语,重点抓好青少年学习的“双语”教学工作,并以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多样性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和文化认同。此外,乡党委、政府还组织“走百家、访千人”、邀请民族通婚家庭讲幸福、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效良好,加快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内容时间:2019-08-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