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关注丨挖掘文化遗产金矿,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0  编辑:孙阳光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底,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凸显了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扶贫路上不能少了文化助力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以传统非遗技能培训助推脱贫的做法。当地依托刺绣和蜡染“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优势,积极开展“绣娘”“非遗”技能培训,使得当地7000多名家庭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苗族“百鸟衣”、侗族盛装等手工艺品受到游客热捧,人均年增收超万元,从此挥手告别了多年的贫困。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镇花树凹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郭爱和两年前创建了“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并创立了“当日艺术展”文化扶贫品牌,让文化直接“唱戏”,助力精准扶贫。河南洛阳三彩艺术精准扶贫的做法,与贵州榕江传统“非遗”助推脱贫,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借鉴。

找准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让文化建设助力脱贫,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只要找准路子出实招,就可以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坚定信心和内生动力,最大限度调动当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汇聚起文化扶贫的强大力量。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呼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对不少农村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文化+扶贫”可以实现互利双赢。在群众增收脱贫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弘扬和传承。这样做,文化才能活起来,人民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文化扶贫,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真正的脱贫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那些只想用文化的名义、打文化的幌子,闷声发大财是行不通的。如在一些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某些开发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重,私搭乱建、过度开发,破坏了建筑物和古村老巷原先古朴的风貌,商业的铜臭让文化扶贫变了味道,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犯罪。

推动非遗传承 助力精准扶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山东省临沂市:互联网+传统手工

“金条银条不如柳条,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这是山东省临沂市庙山镇薛庄的村宣语。临沂市为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特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精准扶贫七大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工程,选取草柳编、乐器制作、中国结等10大非遗传承、手工艺门类,100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非遗衍生品、手工艺电商,带动1000个贫困户成为非遗衍生品、手工艺加工户,并结合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创业。

据了解,薛庄一村有“两大品牌”:一是民族乐器,二是柳编。其中,柳编在当地已有600多年历史。薛庄依据自身优势,开发柳编工艺品产业,通过“互联网+”,产销全国各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率先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柳编手工艺品的薛村村民刘约胜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他就开始在淘宝上销售柳编用品,其种类繁多,包括水果篮、收纳筐、婴儿篮、宠物窝等,定价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一年净利润可达20多万元。

这种以“互联网+传统手工”的形式在薛庄已成“燎原”之势,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薛庄已有柳编加工组26家,吸引了周边200多名柳筐编织工来此打工,日薪上百元;一个家族中某一户做得比较好的,还会带动家族其他成员,这使本村一部分在外务工青年看到了发展前景,返乡创业。

陕西安塞:腰鼓民歌铺就“另类”脱贫路

随着夕阳落下,夏日白昼闷热散去,郭伟琴和同伴们来到陕西省安塞县的广场上的舞台,在这里他们有一场文化演出。白色坎肩红腰带,白羊肚手巾头上扎,鼓点响,舞步壮……一场安塞腰鼓,郭伟琴打得开心,观众看得喝彩。就在一年多前,郭伟琴根本想不到,自己一个地道的农民,也能当上演员挣到钱。

目前,安塞县已举办陕北民歌、剪纸、腰鼓等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贫困群众370人次,共有238户贫困群众通过文化扶贫,实现了增收脱贫。

贵州榕江:苗族绣娘针线绣出致富路

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是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其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百鸟衣等民间技艺均被收录进国家或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贵州省榕江县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民族刺绣、蜡染等技能培训,培训“绣娘”两万余人次,使全县七千多名农村妇女利用刺绣和蜡染手工艺创业就业,并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2016年人均年增收超一万元。

西藏山南:千年非遗传承让“精准扶贫”走出新路子

在西藏山南乃东区,有一家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通过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带动当地无业青年及残疾人等就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乃东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成立运行以来,尽管生产项目不多,各方面条件有限,但为山南的农牧经济发展、扶贫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也让频临灭绝的毛哗叽手工纺织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2015年该合作社销售额为195万元,利润42万元,总纳税额14万元。该合作社不仅为员工购买五险,还实行员工分红制,分红资金达8.6万元,带动了更多贫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

四川峨边:刺绣技艺培训 助推精准扶贫

如果不是彝族刺绣,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村民阿鲁提乌至今仍以务农为生。为助力彝区脱贫致富,自2015年起,峨边充分利用省级非遗项目峨边彝绣,采取开展免费刺绣培训的方式,帮助当地妇女就业脱贫。“我们免费参加培训,学到了技术,培训期间还有生活补助。”阿鲁提乌说,培训过后,通过政府部门,她们还与成都一家公司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从事绣片加工,多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为提高培训水平,峨边还引进了高校的专业师资进行系统培训。依托彝绣,峨边开发出30余种绣品及手工艺品,投入市场后,受到顾客青睐。目前,峨边已有6000余名彝族妇女从事手工刺绣,部分彝族妇女在县城区和各乡镇市场开设手工刺绣专卖店近30家,平均年收入达到3万至10万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真正脱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次的自信,文化自觉是最长久的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依靠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当前,广大农村树立文化新风尚,亟须引领;不断提升农村农民文化素养,使之自觉离庸俗、去低俗,任重而道远。对此,党委宣传部门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物质脱贫与文化脱贫应当一盘棋谋划,适时融入,同步推进。


内容时间:2017-06-1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