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碧绿的水、奶白的雪、金黄的林——深秋时节,这个我市最偏远的边境县,正洋溢着沉甸甸的富足和喜悦。
作为自治区首批十个脱贫摘帽县之一的洛扎,借着这股迅猛而强劲的“扶贫旋风”,一举摘掉了多年来悬在头顶的“贫困帽子”。
今年来,洛扎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直面困难,解决了干部群众“思想贫困”、产业发展滞后和帮扶力量单一等问题,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洛扎特色的脱贫之路。
“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高质量、高标准脱贫,还要脱贫不返贫。”洛扎县委书记赵天武坚定地说。
干部和群众双双“思想脱贫”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雅砻大地,也吹活泛了贫困群众的心。
可是,在各级签订脱贫摘帽责任状后不久,洛扎县委、县政府就敏锐地发现,很多党员干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贫困”——部分党员干部对政策不了解、思想不正、情况不明、办法不多、作风不实,在政策宣传上只会照本宣科,在精准识别上优亲厚友,在入户调查时底数不清,在结对帮扶上走过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自身思想不脱贫,怎能带群众走上正确的脱贫之路?
“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现场、在基层。”洛扎县委书记赵天武说。
针对客观存在的现象、问题,洛扎县以“两学一做”为抓手,强化基层组织,做强基层党建,夯实内在基础。
在脱贫攻坚大作战中,县委明确了县主要领导包乡、副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户的制度,每月至少有12天,领导干部们蹲点在户、村、乡,与群众面对面,问困难、想对策、谋发展。还对任务每月一督办、每月一通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督办问责,广大扶贫干部真正敢作为、快作为。
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走遍了全乡所有的建档立卡户,挨个帮助贫困群众找致贫原因、理发展思路、落实帮扶措施。在他的带动下,拉郊乡已于6月在全县乃至全区率先优质完成了脱贫任务,建档立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398.47元。
脱贫致富是群众心之所盼,然而现实有时却令人尴尬。
“当党员干部带着政策、技术、项目而去,个别贫困村民却伸手要‘真金白银’,对产业、技术,一点都不在乎。一些贫困村民再穷也不愿打工,守着老旧的房屋,晒着太阳,做着致富的美梦。”洛扎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凡说起了当初进村扶贫的印象。
这种“等、靠、要”的思想顽疾,加剧了贫困和落后,让脱贫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也意识到要实现精准高效扶贫,还得从群众思想着手。”洛扎县扶贫办主任董爱光说,“贫困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增加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去扶贫也无济于事,再精准的脱贫措施也见不了成效,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只能挂在墙上。”
于是,利用各种宣讲会、宣传资料、大型广告牌、LED显示屏,还有党员干部田间地头、家里家外不厌其烦地劝说鼓励等等,全县上下大力营造一股坚决拔穷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
旦增尼玛是拉郊乡拉郊村村民,2016年以前,他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靠着国家政策和少许的土地生活。
“我早就不想这样生活,我有双手,不怕苦,就想闯一闯。”旦增尼玛说出了当时的想法。
今年4月份,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旦增尼玛贷款买了车,跑起了运输,依靠乡里的项目,到目前收入过10万。
“让贫困村民解放思想,先有富起来的思想,再有‘动’的念头,走出自我禁锢,振作精神,树立起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李凡说。
“精准滴灌”扶真贫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
在精准脱贫工作伊始,群众精神懈怠、争着要做贫困户,一度成为扶贫干部头疼的问题。
而在洛扎县当地广泛传唱一段顺口溜,破解了群众的偷奸耍滑、互相攀比——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病怏怏,六看机械车子是啥样,七看家具和藏装,八看家禽和牛羊,九看存款现金账。
这段顺口溜,说的是洛扎县委、政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一线,创造性地摸索出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九看标准”。
“我们自己都能判断自家算不算贫困。”洛扎镇格桑曲珍说,“说明啊,政府是要下大力气真脱贫,一个不落下全体脱贫。”
洛扎镇玛木村的次旦纳就是通过“九看标准”,被列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目前,次旦在洛扎县黄粉虫养殖厂负责养殖黄粉虫,每个月能拿到3500元的收入。
“有党和政府拉我这一把,不久后我也会过上小康的日子。”次旦自信满满。
为了保证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扶贫工作,洛扎县还将原定的贫困户识别程序“三公示一公告”确定为“十一步认定法”——
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贫困户根据政策自评写申请;工作队在入户调查;村民小组或群众自评;村民小组公示结果;村级评议;公示评议结果;乡镇拟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乡镇公示;县精准脱贫指挥部进行包保分配并公示;包保队员上门认人认亲。
“通过‘九看识贫’和‘十一步认定法’,我们全乡实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目标。”扎日乡党委书记王光录说。
除此之外,洛扎县还规范化管理,将原有的“四有三上墙”明确为“六统一规范化档案管理”——
各村、各户档案统一目录内容;档案设定统一文本格式和装订格式;档案统一由包保人本人填写;档案内数字统一;统一“三上墙”模板;统一张贴包保人员和贫困户照片。
“规范化管理,让我们随时能了解到贫困户的现状。”李凡说,“也督促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度研究,身体力行,让群众真切的感受到这次精准脱贫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帮扶。”
产业、项目、政策“三合一”管长远
洛扎属边境县,山高沟深,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长期以来,洛扎县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乏力,生存空间狭窄。
“单纯输血式扶贫无疑是杯水车薪。”洛扎县委书记赵天武说,“依靠国家政策和边民补贴,一时脱贫不难。可躺在政策上睡大觉,短时脱贫还会返贫。而不返贫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016年,洛扎县委、政府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带动群众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有机结合,从光伏、水电、旅游等方面入手——
利用高山草场,签订曲措、乃村光伏电站,发展光伏产业;
利用地形高差,签订洛扎雄曲流域电站投资协议,发展水电产业;
利用旅游资源,计划重点打造库拉岗日徒步旅游线路麦达度假村、白马林措徒步旅游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
除此外,洛扎县还继续不遗余力地培育区域特色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将其发展成为长效增收产业——
洛扎成立了扶贫开发公司,建设了扶贫超市,注册了“藏南圣品”商标,对全县农牧产品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同时与市邮政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电商扶贫”,通过邮政“邮乐购”电商平台和“天上西藏邮局”微商平台,把扶贫超市开到了网上。
县扶贫办主任董爱光还介绍,今年洛扎县共有17个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14452万元,现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带动群众就业4374人,实现群众脱贫1386人。
除产业、项目脱贫外,洛扎县还充分利用政策保障,加快转移就业力度——
通过农牧民施工队、合作社、劳务公司派遣完成转移就业;
与市‘双业办’合作,组织技能培训,举行就业洽谈会;
确定生态就业岗位直接覆盖贫困户;
建立残疾人培训中心,帮助残疾人就业;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发展空间……
而借助精准脱贫异地搬迁政策,洛扎还将部分贫困户迁至边境地区,将几处边境安置点纳入山南市“富民固边”政策范围内,对长期驻守边境放牧的群众每人每年安排5000元的补助资金。
牧民们既可以在高原无人区草场放牧增加收入,又可以协助筑牢边境防线,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富民固边双赢。
“社会齐唱”聚合力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当天,洛扎县举办了以“践行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慈善募捐活动。
“当天,参与捐款的单位、合作社和群众共有2239人,共募集款项129万元。”扶贫办工作人员土旦说。
不仅仅是当天,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49家企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自觉、自动、自愿地包保445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资金400余万元——
生格乡次仁特金结对68户贫困户,为3户贫困户新建房屋;
色乡曲吉麦村87岁的老党员次仁欧珠“全家总动员”,除了自己主动帮扶外,还发动长子帮扶困难群众11户,次子帮扶7户,女儿帮扶4户……
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各村致富能人不仅仅出钱、出力,还想办法让贫困户练就一技之长,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生格乡木村2组的村民斯达多吉长期以来就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甲聚农牧民施工队老板次仁特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帮他联系培训学校,让他去学习考取建筑质检员,并包干了他学习期间的住宿费、学费和生活费,学习期间每月还给他2000元的“工资”。
如今的斯达多吉已成功考取了建筑质检员证书,在甲聚农牧民施工队,他每个月能拿到近4000元工资。
中粮集团援藏工作组与洛扎镇共同建立的吉堆科技示范点、次麦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扎日清油加工厂、边巴东方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还有洛扎镇噶波居委会民族手工合作社……他们不仅仅吸纳贫困户解决就业,还让他们入股参与分红,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长久稳定增收。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洛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边巴说,“老百姓说不出这样的大道理,但他们知道,不能光是一人富,要一起富。”
截至目前,洛扎县1146户317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稳定达到3311元以上,全部实现了“三有、三不悉、三保障”目标,顺利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脱贫。
“群众如期脱贫,这只是一个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一条更具洛扎特色的富裕之路。”赵天武坚定地说。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洛扎县始终坚持把党员干部、社会团体和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县委、政府和各乡镇村积极宣传发动各方力量,引导他们出钱、出物、出策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共同奏响了一曲扶贫攻坚的“大合唱”。
内容时间: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