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30  编辑:陈亚丰

本网消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是根本之策。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发挥特色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增收引领作用,筑牢产业脱贫之基,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拉萨出发,穿过达孜县城,从德庆镇政府东边的碎石子路向南面的山边行进5公里左右,就来到了位于拉萨河南岸的白纳村。

汩汩流淌的泉水,奏出一首幸福曲;普普通通的铜片,敲打出欢声笑语;青山绿水间的大棚,萦绕着甜蜜的香气……在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村民们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投入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个性”的产业脱贫致富幸福路,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摸得到实惠。

发展“故里”旅游

阿古顿巴,是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他和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一样,早已超出了本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艺术典型。达孜区白纳村,正是这位传说人物的出生地。

阿古顿巴故居遗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四面环山,遗址内随处可见已有千年历史的砖石和瓦片。遗址废墟南侧有“阿古顿巴母亲灵塔”“阿古顿巴灵塔”“强久灵塔”。在“强久灵塔”下方,则是一处名泉“其瓦膨巴”,相传是阿古顿巴出生日那天自然形成的一汪泉水。每当西藏传统节——沐浴节到来之时,各地群众纷纷前去沐浴嬉戏,聚在一起把盏畅聊,仿佛沉浸在仙境一般。

白纳村依托拉萨市有名的休闲度假基地、优质草莓采摘基地和获得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铸铜佛像民族手工艺基地等载体,正在打造以阿古顿巴旅游景点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整个项目包含场馆建设、灵塔翻修、酒店服务站建设、徒步旅行线路建设、景点绿化美化等,预算共计1379亿元。该旅游景点建成后将大力推动白纳村经济发展,大幅度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传承特色手工业

在白纳村,经常能听到敲打金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如同钱币落进钱袋里的声音。这是村里的手工艺人正在制作铜佛。

白纳村铸铜佛像雕刻历史较悠久,号称西藏的“铜佛像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已是拉萨市最出名的铸铜佛像雕刻处。其制作的铜佛像不仅销往多个省份,还销往印度和尼泊尔。

普通的铜片,在白纳村手工艺人手里经过多道工序后,就神奇地“变身”为一尊尊佛像。2009年,“门拉”铸铜佛像雕室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手工艺示范户”称号。2012年,“罗布占堆”铸铜佛像雕室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手工艺示范户”称号。如今,这种神秘而古老的技艺在白纳村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更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

铜佛像名气大,价格不菲,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想要学成十分不易。尽管艰难,此项工艺还是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因为不仅可以学到手艺,还能改善家庭生活。一个学徒在学习期间,每天也可以得到几十元至百余元不等的收入。等到学成之后自立门户,收入则更多。白纳村共有9处铸铜佛像雕刻点,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1.5万元。

村里有名的“巧匠”次曲朗杰说:“制作的铜像不愁销路,全都是订单。”

打造“甜蜜特色名片”

小巧可爱的草莓在唇齿间溢出甜蜜的滋味,这种甜蜜,不只“甜”在口中,更“甜”在村民心里。草莓种植不仅让村民增收致富,更是成为白纳村特色农业的一张“甜蜜特色名片”。

2009年年底,白纳村村委会为发展新品种种植,拓宽增收途径,借助科技新品种试种推广项目,从江苏引进种苗“法兰地”品种进行试种。2013年,在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又从北京引进了“红颜”“章姬”“吐德拉”等不同品种。引进的草莓品种优质高产,经济效益高,试种成效显著。现在白纳村,草莓种植温室有64栋,种植面积已达23.04亩,全部实行生产、管理、包装、销售“四统一”。

“以前种白菜、青椒、萝卜等市面上常见的蔬菜,一个月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改种草莓,收益增长了不少。”巴桑开心地告诉记者,“我种草莓已经好几年了,最开始什么都不会,后来参加了种植培训,再加上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现在我也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了。”白纳村除了巴桑以外,草莓基地中还有许多精准扶贫户。

如今,草莓基地年平均产量2万斤,产值达60万元,带动全村42户、200余人参与经营,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年均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50余万元的收入。草莓基地的发展,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脱贫攻坚任务中承担了带领白纳村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任。

随着阿古顿巴旅游景点的建设,白纳村草莓种植基地将成为全村“党支部+基地+休闲旅游+农事体验(自主采摘)”思路中最重要的一环,整个草莓种植业将在越做越强、越做越大、越做越广的良性循环中,为村民脱贫致富铺就一条“甜蜜之路”。

做精土特产品

2013年,顺应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为了解决个体糌粑磨坊接近瘫痪的疲软发展困境,白纳村启动了白纳村水磨糌粑坊项目。

为充分发挥白纳村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青稞品种优良的优势,村里将原有的14处糌粑磨坊合并改造为统一由村委会管理的4处水磨糌粑坊,并于2016年正式运行。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吸纳进磨坊。糌粑磨坊年均效益增加了25万元,农牧民每户每年增收500余元,年均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

随着阿古顿巴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白纳村水磨糌粑坊将成为全村绿色食品、健康生态的标志,成为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记者 谢筱纯)


内容时间:2019-02-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