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更多的是一种机会扶贫、能力扶贫,与社会救助等帮扶方式不同,不是通过社会救助,依靠他人的扶持脱贫,而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后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继而走上致富道路。
当前,我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到2020年实现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旅游扶贫优势明显、功效显著、持续性强,容易形成良性循环,但长期不被了解。西藏作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扶贫大有可为。
国家开发银行西藏分行安排5亿元信贷资源,投资建设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与尼洋河下游水上旅游区建设项目、西藏阿里神山圣湖旅游开发区项目等综合服务实施项目。
农行西藏分行支持和培育了拉萨市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文成公主》实景演出剧场及配套商业项目开发、拉萨悦吉旅游汽车有限公司、拉萨雪域明珠旅游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阿里土林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等旅游项目开发投产及旅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截至2015年末,全区星级家庭旅馆81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5个,中国最美乡村3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9.7万人,年人均旅游增收1.05万元。
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旅游助农、农旅结合、安居致富、城乡互动”的旅游富民发展新格局,农牧民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成为近年来西藏民生的新亮点。
顶层设计与基础工作相结合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区突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引领作用,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全区1000个贫困村具备较好的旅游发展能力,带动6.2万人脱贫。
围绕这一目标,自治区坚持把规划编制、完善制度作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的首要任务。
科学编制了《西藏自治区旅游产业扶贫规划(2016-2020年)》,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明确了旅游扶贫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运作机制、行动计划、保障措施,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各地市紧锣密鼓行动,主动对接县区、地市产业规划,按年度、按类别落实相关任务,建立起了人有名、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地市有平台的旅游产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金融支持、商品产销、就业脱贫、服务提升等十大扶贫行动。
体制创新与品牌打造相结合
林芝市今年专门列支1600万元用于1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县级财政按1∶1配套资金,采取农户+协会形式经营,让更多贫困人口收益;
拉萨市采取PPP模式,开发曲水县达东村乡村旅游,解决了该村上百人就业;
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麻麻乡以乡村旅游为主业,统一规划建设了59家家庭旅馆;
阿里地区列支300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发展,设立黑帐篷营地,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景区精品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活动,正在着力打造7个精品景区和深化5个行业服务标准。各地市主动作为,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2.0升级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建设、管理、经营能力。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旅发委通过召开联席会、成立专家库、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开展专项活动等,进一步强化对全区行业的监督指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制定、资源开发等职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马拉小车”的旅游管理格局,也使旅游扶贫成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统筹联动与具体行动相结合
积极向国家旅游局汇报,结合发展全域旅游要求,将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1000个村录入旅游扶贫管理系统。
与相关部门衔接,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技能培训、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商品开发、家庭旅馆扶持、管理机构支持列入产业扶贫的整体建设范围。
与地市沟通,工作重心倾斜基层,形成了“自治区统筹、地市直管、县区抓落实、乡镇专干”的工作局面。
各地市纷纷将旅游扶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具体措施上,完成了30个公益性旅游扶贫村规划任务;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景区建设项目14.5亿元、全区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项目6亿元,项目辐射贫困人口达到4万人;会同相关部门落实2016年乡村扶贫项目19个,总投资3513万元;利用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开设乡村旅游专题,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产品促销、商品展销等;将“厕所革命”与旅游扶贫工作相结合,确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旅游厕所运营管理中就业增收等。
内容时间: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