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产业富民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3  编辑:曹亮亮

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关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大批村(居)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兴产业促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结合自身优势,紧抓交通、能源、通讯、文教等迅猛发展契机,确立日通藏药厂、朵康民族手工艺、奶牛养殖场、糌粑加工厂等9个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城区后勤供应园,在产业发展上亮点频现,盘活了“产业富民”一盘棋。

卡若区日通乡,位于澜沧江上游主支流的扎曲河畔,国道317线穿境而过,距离昌都市区38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近年来,随着昌都市交通、能源、通讯、文教等事业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日通乡盘活农村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日通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出实招、搞特色,亮点频现。特别是2016年以来,通过政府资金扶持以及原有产业项目扩展,确立了日通藏药厂、朵康民族手工艺、奶牛养殖场、糌粑加工厂等9个产业项目,走出一条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大棚“种”出好日子

起风了,洛松群觉挨个打开温室大棚门,仔细检查每座大棚的塑料薄膜、温室棉被和卷被机等是否有损坏。在日通乡温达村,洛松群觉有两个与常人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村委会副主任,另一个则是致富带头人。

温达村地处扎曲河与国道317线之间,全村500多人仅有755亩耕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2012年,政府投资修建了109座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并从内地请来技术员传授技术。温室大棚全被承包了,村里6家,外来户7家。

洛松群觉说,夏天主要种黄瓜、青椒、小白菜、草莓、西红柿、青笋等。以前,都是自己把菜弄到市场上卖,费时费力。现在菜运到市场上后直接批发给菜贩子。冬天更方便,丁青、类乌齐的菜贩子会过来收购新鲜蔬菜,不出门就把买卖做完了。2018年,10个大棚获纯收入15万元。

村里没有承包温室大棚的群众,也有赚钱路子。洛松群觉介绍,每年每亩地收租金1100元;另外,群众可在大棚里干活获取收入。2018年,他自己家仅雇人干活就支付了5万多元工资。也就是说,普通群众是吃租金和挣工钱两头赚。

说起种大棚菜的细节,洛松群觉高兴地说,青椒是从波密县引进的黑青椒,辣味十足,很受欢迎。2018年,他种的一棚草莓,净赚2万余元。

在这过程也有比较有趣的事儿,2018年,洛松群觉搞来10棵樱桃树苗,试试能否培育成功。结果令人目瞪口呆,虽然成活了6棵树苗,却只结了两粒樱桃。洛松群觉不服输地说:“可能是时间短,也有技术问题,今年看看果子结的如何,再做结论。”

藏药材种植拓宽致富路

日通乡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藏药材资源。据统计,野生药材植物资源种类478种,动物药种类38种,矿物药种类28种,这是大自然赐予日通的宝贵资源。

要说日通什么最有名,那得数日通藏药厂了。几十年来,藏医院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除收购野生藏药材,还在日通村租地170多亩,种植藏药材,每亩每年租金800元。同时,雇佣周边群众参与种植,也为群众增加了不少收入。

巴宗是日通乡雄达村建档立卡户,一个人带几个孩子。采摘藏药材是她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之一。每年,巴宗都会前往日通乡与如意乡交界处的谷布神山采药。海拔5000多米的谷布神山是一座藏药材宝库,有石药、土药、水药、动植物药资源共900多种。巴宗说:“每年在神山采药,能挣近万元。”

丰富的藏药材资源,广阔的藏药材市场为日通乡群众打开了一扇致富大门。瓦列村党支部书记洛扎是周围有名的药材种植收购大户:“我三个子女都从事藏医药工作,为我从事藏药材种植收购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2016年种植7亩藏药材,到现在的50亩,洛扎的藏药材生意突飞猛进。在他家的药材储藏库,记者看到,一包包藏药材堆积如山。指着地上冒出来的嫩苗,他告诉记者:“这是藏木香,叶子每年都可以割下来卖,根茎得长几年才卖得上好价钱。”

“目前,地里的藏药材采集得差不多了,一部分卖往昌都、拉萨、青海,留下来的则自己制作藏香。”洛扎对于未来早已规划好,“制作藏香的设备都已买好,就等批文了。”

奶牛“养”出新生活

“五山二水三分田”的日通乡瓦列村,历来崇尚农耕文化,村民大多靠耕地维持生活。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村里办起了卡若区日通乡瓦列村“宗嘎秀然”奶牛养殖合作社,百姓鼓了腰包,美了生活。

说起“宗嘎秀然”,就不得不提它的带头人泽永拉姆。2015年底,泽永拉姆拿出所有的30万元积蓄,新建牛棚、购买奶牛与奶制品加工设备,创建了合作社,立誓要打造属于昌都人自己的酸奶。她说:“合作社主要向昌都各地的藏茶馆、学校、个人等提供牛奶、奶渣、酥油等产品,每天有3000元至4000元收入,2018年纯利润30多万元。”

在昌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对面,一个专卖酸奶、奶渣、酥油的小门面正是合作社的奶制品直销店。指着大小不一的三种桶,泽永拉姆告诉记者,大桶酸奶65元,中桶酸奶40元,小桶酸奶30元,特别受市民欢迎。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泽永拉姆先后与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达成购买牛奶协议,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招聘了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员工,其中固定工有4名,每月工资3000余元;机动工有6名,每天工资100元。

布四郎是瓦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如今他在合作社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之前只能靠打零工挣钱,工作不固定,收入也不稳定,在合作社上班两年来,我们全家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如今,合作社养殖基地面积达2500平方米,奶牛170头。泽永拉姆说,合作社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内容时间:2019-05-2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