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的7、8月,当拉日铁路的火车徐徐穿过白朗县进入桑珠孜区时,这时,一大片、一大片矮小的灌木映入眼帘。倘若你走近一看,小灌木上那娇艳欲滴的果实竟然是枸杞。
可是,谁能想象到两年前这里还曾是沟壑纵横的戈壁荒滩呢?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扎根高原的创业者——曾令静。
曾令静是四川人,2016年9月,曾令静在白朗县注册成立白朗后藏杞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与白朗县政府、白朗县年雄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白朗县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
在西藏的戈壁荒滩上大规模种植优质枸杞,既是生态建设的难题,更是技术推广的挑战。为此,曾令静与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团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枸杞种植、加工及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与运营保障。
一年的努力,紧邻拉日铁路沿线的3000亩(一期)沙荒地变为了高原上的魅力“红海”。
“2017建成的3000亩有机枸杞种植示范基地3年后进入丰产期,预计3000亩每年可产干果45-90万公斤,每年可获得1亿元以上的经营收入,将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致富!”曾令静自豪地说。
“不离乡,不离土”就能有钱赚,这样的好事扎西以前想都没有想过。扎西是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村民,家里的几亩青稞地一年只能获取微薄的收入,2017年,扎西被派到枸杞基地学技术,每个月算下来有4500元的收入。
目前,曾令静的公司已录用像扎西这样的本地技术员10名,每人月工资4500元,并由宁夏专家教授其枸杞种植和管护技术;已兑现临时务工人员、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劳务收入和农机租赁收入约400余万元;土地治理、基地管护及滴灌工程、排洪沟、基地附属工程等方面的建设用工,可为当地农牧民直接增收1200余万元。按照产业发展要求,项目运行后确保覆盖贫困户736户4368人,实现736户2132人产业脱贫目标,实现白朗真正的“造血式”扶贫。
“我们做企业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更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是曾令静的理想与抱负。
万亩枸杞项目的实施让一大片荒地变废为宝,极大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遏制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达到了绿化环境、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效果。
曾令静介绍,项目预计分三期实施:一期建成3000亩有机枸杞种植示范基地;二期建设7000亩种植基地,并同步实施全面型办公用房、加工厂房以及工厂化育苗等建设,实现枸杞种植加工产业化。项目的第三期在2018年开始实施,计划3年内将种植面积推广到1.5万亩。
“除了种植高原特色的优质有机枸杞外,我们还计划建设藏药种植基地、物流园、产品研发中心、旅游观光带等,打造珠峰脚下的有机枸杞产业,让西藏有机枸杞走出国门,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喜马拉雅圣果’。”曾令静说。
内容时间: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