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新农村建设的“盐源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7  编辑:蔡旭莹

今年54岁的李加发感慨万千,近二十年变化不大的家乡,一年多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柏油路进村入户,村里有了篮球场,一栋栋“别墅”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苹果林中,气派而优雅。

  “我的轿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李加发居住的大堰沟村9组,是盐源县新村建设的示范点。深秋时节,漫步于充满浓郁生态田园气息的大堰沟村,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清香。

  2009年以来,盐源通过木邦营村、大堰沟村等新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我们立县之本。农业兴,农村兴,生活新,农民新”。盐源县委书记周乃祥充满感情地说,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培育新农民为总抓手,着力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捆绑投入、产业支撑,推动新村建设,着力建设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开局。

  盐源经济社会发展看点很多,但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广袤的农村

  本报记者 蒋映春 曾成绪

  政府引导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有人说,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厨房。

   汽车在卫城镇乡间柏油路上穿行。苍翠的苹果林,清亮的山泉水,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好一派田园风光。

  走进木邦营新村的农家小院。院里干净整洁,前庭一角有自来水管,后院有畜圈,有沼气池。农家小园设计别致,厕在室内,有水冲洗。

  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盐源农村展现出的新景,和谐宜人,别有一番意韵。

   变化源于2009年,盐源县委积极跟进省州委部署,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整合力量,完善机构,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

  然而,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新农村如何建?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规模空前的“民情大调查”找到了答案: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捆绑投入;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这四个原则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包揽。”盐源县副县长宁建国说。

  过去,在盐源的一些农村,不少农民或外出务工,或发展支柱产业,实现了增收,建新房成为农民的现实需求。于是,新房建设没有规划,没有章法,或大多雷同,或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现在,盐源的新村规划建设颇具特色。“实行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地建设新居。”盐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局长伍华说,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以供农民根据经济实力自行选择。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盐源县逐渐形成“四个坚持四个避免”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避免“大包揽”;坚持群众主体,避免“等靠要”;坚持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坚持产业支撑,避免“空壳村”。

  群众主体 积极要求建新村

  “水、电、路,还有村民活动中心,政府都帮忙解决了,剩下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新房自己建。”去年9月,听说政府出钱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堰沟村村民李崇贵毫不犹豫贷款10万元,开始建新房。

  “起初,大堰沟村不在全县新村建设示范村的名单中。”大堰沟村支部书记李发太感言,“在搞新村建设的9组,有些家庭单是苹果收入就二三十万元。全村农民富裕了,才有主动要求搞新村建设的想法。”

  2010年5月,大堰沟村9组51户村民向县委、县政府“联名上书”,主动请缨自发建新村。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和规划设计,最终,盐源县创新确立“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以田园民居为特色、以新风新貌为灵魂”的大堰沟新村建设思路。

  为调动大堰沟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热情,盐源县创新实施了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农民自主参与、自筹资金、自主管理的“二统三自”模式。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新村建好。盐源县坚持群众主体,触动了农民“兴奋点”,激发出农民建新村的“原动力”。

  “积蓄4万元,政府协调贷款7万元,政府补助3万元,修新房、搞装修、买家具等一共花了14万元左右。”木邦营村村民则史伙激动地说,“有政府的规划和补助,我的房子才能建得这样漂亮啊。”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换句话说,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盐源的做法是,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资金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集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风貌打造等方面。

  除此以外,建立“政府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政府协调贷款一点”的筹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政府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一个典型例子:在木邦营彝族特色新村和大堰沟生态田园民居建设过程中,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百万资金,“撬动”3000多万元民间资金的投入,有效解决资金难题。

  “大堰沟村生态田园民居的设计方案"土洋结合",我们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送到省上评审,反复修改过七八次。”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规划科科长马正安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木邦营新村在全州首创“前庭后院”,并尊重彝族传统习惯,设计了“三锅庄”火塘。

  正是由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今年,盐源广大农民都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件好事,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42个新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产业支撑 过上幸福新生活

  10月26日,杜国权搬进生态田园新居。住进新房后,杜国权脸上常常挂着微笑。

  “修新房、装修、买家具家电大概用了35万元左右。今年苹果价格好,加上花椒收入,大概有25万元上下。”杜国权笑着说,这点收入在大堰沟村不算多,最多的一家有80多万元。

  据李发太介绍,全村在巩固苹果、花椒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园生态鸡、巨星海椒、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新兴产业。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上万元。

  “建新房不等于建新农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收入增加,没有观念更新、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盐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这样的观念,新农村建设要避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人”。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初,盐源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坚持产业支撑,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规划建设木邦营新村之初,盐源县充分结合实际,确定以马铃薯产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花椒、核桃、生猪养殖等辅导产业,不仅让农民住进新房,而且还让他们能稳定、能增收、能致富。

  “木邦营村去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量5440万斤,产值380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200元。”棉桠乡党委书记罗智慧说,今年,木邦营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产业支撑效益得到显现。

  盐源县农科局局长张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助农增收效益明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92元,同比增加669元。

  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是什么?周乃祥直言:“新农村建设,房是表象,人是实质。要以房屋改造带动环境改造,促成观念转变、素质提升,要把改造"传统民居"的普通工作升华到改造"传统农民"的革命性工程。”

  润盐大地,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性变革。


内容时间:2011-11-0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