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通江县:“五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28  编辑:董纯静

近年来,面对扶贫路上的重重困惑,通江县在深入贯彻落实巴中市委“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扶贫新路子。

举措一:“五定五引五助”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近几年,通江县坚持以“统筹城乡、扶贫攻坚”为统揽,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探索“五定五引五助”建管机制,强力推进以“巴山新居”工程为抓手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中心村、261个聚居点,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1.9万户、农村廉租房350套,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茶叶、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水产等“4+X”支柱产业100余万亩,近40万人受益。

“五定”顺民心,群众说了算

通江县牢牢把握“新村为群众而建”这一核心问题,把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放在首位,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坚持群众说了算。一是新村类型群众选定。在编制《县域新村总体规划》时,坚持村村必开群众会,由群众自主决定选择建设类型。二是村庄布局群众商定。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习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统筹考虑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经营功能,坚持依山就势、聚散适度,突出原生态、展现农家味,新建民居户户拥有小庭院,家家都有小菜园、小果园,配套了红白喜事礼仪堂、农资农具储存室、家畜家禽养殖区、垃圾收储点等设施。三是建设方式群众议定。坚持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由参建农户组建业主委员会,全程负责队伍确定、施工组织、资金管理、质量安全监督和矛盾纠纷调处,建设管理中凡属重大事项都由业主委员会提出方案,经业主大会评议通过才能实施,全县新建民居75%左右实行了统规代建或统规联建。四是价格形成群众审定。建设队伍确定前,由业主委员会选择一批不同户型新居,自购材料,自己施工,建成后根据建设成本提出建议价格,由业主大会审定后,业主委员会按审定价格公开比选确定施工队伍,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五是管理办法群众决定。按照“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明素质,建好一个新村,带动一片区域”的思路,坚持村民自治,在新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村管理,指导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邻里纠纷调处、红白喜事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村内事务制度化、规范化。

“五引”带民富,多方领着干

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致富”这一中心任务,突出“山”的特色、发挥“绿”的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一是支部引领选路子。着力建设“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级领导班子,在每个村培养永不走的乡村教师、永不走的乡村医生、永不走的科技带头人、永不走的群众工作队“四支队伍”,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二是龙头引领拓市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全县有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716家。三是专合引领增效益。引导农民加入专合组织,实现就地就业增收,降低市场风险。全县现有农民专合组织272个,入社农户达4946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21.74%,入社农户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6546元,比非入社农户高出800余元。四是大户引领建基地。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实施回乡创业吸引工程,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家庭林场、家庭鱼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有家庭农场83家、规模以上种养大户1202户,建成300亩以上种植基地93个,牛2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猪100头以上、家禽1000只以上的养殖基地215个。五是专家引领强科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采取“院校+基地”、“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开展院(校)地合作,取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9项,培育农业新品种55个,推广新技术5项。通江银耳搭乘神州八号登上太空,完成育种试验任务。

“五助”聚民力,统筹联动建

整合各种力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一是部门帮助。坚持“公路联网、设施联通、产业联片”的思路,新村和产业发展到哪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配套延伸到哪里。2014年完成土地整理20余万亩,建成乡镇联网路530公里,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207处,改造农村电网200公里。二是金融扶助。驻通金融部门开发了“巴山新居贷”、“产业发展贷”、“扶贫贴息贷”等7个系列金融产品,引进农村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担保公司各1家。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1.89万亩,林地43万亩,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近5亿元;发放“巴山新居贷”0.8亿元。三是扶贫救助。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按照“不落下一户一人”的要求,采取专项投入一点、部门整合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的办法,在新村建设中选择最好的地段配建农村廉租房,无建房购房能力的贫困户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就可以住上新居。四是社会捐助。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坚持每年初召开一次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每年每个工作站召开一次有县级领导参加的乡友会,大力实施“反哺家乡,回馈故里”爱心工程。五是对口援助。实施新村建设的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挂联,1—2个县级部门对口帮扶,干部职工定点帮扶1—2户贫困农户,建设任务不完成,帮扶责任不脱钩。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在大兴乡贾家梁村、民胜镇鹦鸽嘴村各安排一名市级领导驻点指导。

举措二:实施连片开发  推进扶贫攻坚

近年来,通江县坚持市委提出“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决策部署,强力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在巩固提升铁佛—文峰、杨柏—民胜连片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至诚—洪口连片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2.3万人。

突出政府主导推进扶贫攻坚。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按照“一次规划、分类实施、分年建设”原则,制定了《通江县连片扶贫开发规划》,针对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贫困成因、群众意愿等因素,将全县划分为10大片区、25个小片,每年选择2—3个片区整体推进。二是注重资源整合。坚持连片扶贫推进到哪里,领导力量倾斜到哪里,部门任务跟进到哪里,项目资金配套到哪里,全年整合各类扶贫资金7.5亿元投入连片开发。三是注重统筹推进。将片区发展与精准扶贫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六大扶贫工程”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形成“党建牵引,全域推进、统筹发展”的“1+6”扶贫开发格局。

突出产业培育推进扶贫攻坚。一是主攻主导产业。以有机产品为方向、以综合产值400亿为目标,分片发展食用菌、茶叶、核桃、生态养殖4大特色产业,新发展茶叶21万亩、核桃30万亩,每年发展食用菌5亿多袋,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坚持“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实行林果、林药、林菌、林牧、林游等融合发展,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四川千方药业发展中药材基地1万余亩,投资近亿元建设千方中药产业园。唱歌乡围绕新村建设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和乡村旅游,群众增收成效明显。二是注重龙头带动。引进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余家,培育专业合作社196家、家庭农场牧场100家,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行“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卓伦公司在龙凤场、广纳等乡镇发展核桃、中药材2.3万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常年固定用工200人以上,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三是激活静态资源。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盘活农村资源,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4.4万亩、林地48万亩,实现产权抵押融资4.2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突出民生改善推进扶贫攻坚。一是狠抓巴山新居。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安全舒适居住问题,建成聚居点261个,聚居农户784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1.9万户、新建农村廉租房350套。二是狠抓公共服务。改造干线路233公里,硬化通村公路534公里,乡村道路通车里程达2280公里;建各类水利工程1207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万人,新建改造校舍26万平方米,标准化建成12个乡镇卫生院、112个村卫生室,建成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建成敬老院22所。三是狠抓技能提升。依托职业教育,围绕四大产业,整合行业资源,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次,全力实现“一户贫困家庭有1名致富能手”的目标。

突出机制创新推进扶贫攻坚。一是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坚持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实现精准“滴灌”。按照每村不低于100万、每户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给予项目扶持,每户安排3-5万元特色产业贷并予以贴息。二是创新挂联帮扶机制。积极开展“万名干部驻村、精准帮扶到户”活动,全面落实县级领导联乡、县级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工作机制,组建157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本领、创造脱贫条件,发挥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三是创新回引创业机制。建立县、乡回乡创业领导和指导服务机构,设立1000万元创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奖励资金、10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资金,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先后引进卓伦公司、东虹农业等外来企业15家,赵阳初、熊纯华等回乡创业人士187人,每乡均有2—3名创业能人,累计投入资金达2.8亿元,极大地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措三:精准识别找穷人  因户施策拔穷根

今年以来,通江县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采取“十步工作法”,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116712人,有序推进精准扶持和动态管理。

把好三道关,将贫困对象找出来

一是摸底调查关。围绕财产资源、家庭收支、子女就学、扶贫愿望等8个方面,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和政策宣传,做到干部对村、户都底数清、情况明,每名老百姓对识别标准、程序和扶贫政策、措施都知晓、明白。二是群众评议关。始终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通过召开群众会和村民代表会,采用“民主评议倒排序”和“组织提名代表审”的方式,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对个别特困户考虑其经济基础差、人际交往窄容易被评漏掉,特制定了由村委会提名、村民代表审议后直接纳入贫困对象的办法予以保障。三是社会监督关。通过“三公示一公告”,对评定结果进行严格规范的公开公示,充分发挥扶贫志愿者的第三方监督作用,每村由乡纪委派驻一名乡干部和一名扶贫志愿者,全程参与、指导、监督贫困人口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做好三件事,将贫困对象扶起来

一是“一对一”挂联。按照县级领导挂联一个乡镇,县级部门包扶一个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1—2名贫困户的要求,实施“一对一”挂联和“131”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每个贫困村必须组建一个驻村工作队,每个驻村工作队至少派驻3名驻村干部,每个党员干部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进一步融洽感情、激励脱贫。二是“点对点”规划。通过贫困户提路子、干部出点子、共同想“折子”,由驻村工作队因户施策为每个帮扶家庭“量身定做”脱贫方案。在加快推进路、水、土、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县34361户贫困户制定了核桃、茶叶、食用菌、畜禽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骨干增收产业,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实打实”帮扶。建巴山新居“挪穷窝”。对全县贫困户住房实行政府引导新建聚居点、补助8500元进行危旧房改造、建设农村廉租房低价出租或安排临时性公益岗位抵扣租金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其住房问题。目前,全县规划建设聚居点488处,建巴山新居19520套、农村廉租房2209套、改造危旧房93100套。已建成12个中心村、261个聚居点,贫困户实现“换穷窝”。育增收产业“增富业”。依托市“双百工程”(百万亩核桃、百万亩茶叶)对贫困户采取统一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鼓励加入专业合作社参股分红、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解决其资金投入等方式予以扶持,实现增收致富。引扶贫助学“断穷根”。通过对接市扶贫移民局牵手吉林大学海内外校友会“扶贫助学千人工程”,成功结对帮扶350名贫困家庭学生,每月定额补助200—500元直至走上工作岗位,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建好三系统,让脱贫对象退出来

一是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各乡镇成立扶贫开发办,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县、市、省、国家网络系统进行联网对接,实行动态管理,公开评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贫困人口帮扶系统。将贫困人口的帮扶需求、实施进展、帮扶成效据实录入帮扶系统,通过搭建爱心人士、企业等社会扶贫力量与贫困人口沟通的桥梁,吸引、聚集各方力量,实现多元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贫困农户退出评估系统。聘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贫困户脱贫和农户返贫情况进行评估,对稳定脱贫的农户有序退出,实现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举措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县域“全域扶贫”

近年来,通江县按照全域扶贫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截至目前,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颁证率达到100%,新增流转土地3.2万亩,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8亿元;完成扶贫项目投资4.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6万;统筹城乡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2015年,我们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全面完成以“八权一股”确权颁证,新增农村土地流转10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率提升10%,新启动实施火炬等3片巴山新居工程和连片扶贫开发,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第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立足对象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产权市场化,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发展潜力。一是打好一个基础。在全面推进农村“八权一股”改革同时,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作为整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15年6月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管理信息化。二是抓好一批示范。巩固扩大广纳镇农村综合改革示范镇建设成果,启动空山乡、诺水河镇2个农村改革示范乡镇建设。依托中航集团探索空山乡整乡流转土地2000亩,依托诺水河旅游公司、裕德园公司等企业探索诺水河镇整村流转土地1000亩,示范乡镇年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三是建强一批平台。加强农村产权评估、交易、担保“三合一”机构建设,完善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产权交易服务所、村产权交易代办点三级体系,打造空山、诺水河2个改革示范乡镇“明星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所”,引进中介评估机构2家、投融资担保公司2家。

第二,以全产业链开发为方向,大力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以创建全国有机产品示范县、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区为目标,坚持高端、有机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通江银耳、富硒茶叶、空山核桃、生态畜牧“4个100亿”现代农业产业,着力打造王坪、空山、诺水河3个国家5A级景区。一是抓主体培育。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引进中航工业、好彩头2家龙头企业,培育各类专合组织30个,发展家庭农场、林场、渔场、牧场100个、专业大户200家,力争巴山牧业成功上市,启动犁夫牧业、卓伦林业进入上市孵育期。二是抓产业链条。建成通江银耳、茶叶、马铃薯、核桃、水产等10个保种育种研究所,引进10家企业入驻春在绿色食品加工园,设立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地10个特色农产品展示窗口,全面完成周子坪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和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三产互动、农旅互融的产业新格局。三是抓品牌创建。鼓励企业开展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争创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通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把通江银耳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将罗村茶叶、空山核桃、空山黄牛、青峪猪、空山马铃薯等创建为中国知名商标,招商引资100亿元打造空山国际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

第三,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着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抓好新村建设这个农村改革综合性载体,扎实推进“六大扶贫工程”,努力让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产村相融,围绕干果、茶叶、食用菌、水产、文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在巴万高速公路一线和至诚—洪口—沙溪、回林—火炬—杨柏—大兴连片扶贫区新建40个聚居点(含5个中心村),改造20个基础设施较完善的自然村落,保护修缮泥溪乡梨园坝等10个传统文化村落。二是突出群众主体。按照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调查掌握民意、评议尊重民意、公示检验民意“三步工作法”,组建业主委员会,选举村民代表参与新村规划、选址、工程预算、队伍选定、建设管理、质量监督、工程决算全过程。三是突出精准扶持。遵循优先编制贫困区域发展规划、优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优先惠及贫困对象、优先配置人力资源、优先满足要素保障等“五个优先”,扎实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按照一村建好一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一村制好一套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村育好一家农业经营主体,一村搞好一项特色致富产业,一村抓好一个扶贫资金互助社等“五个一”标准,积极推进贫困村稳定脱贫;坚持干部帮扶到户、措施规划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技能培训到户、进退监管到户等“五到户”,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按期脱贫。同时规划建设农村廉租房350套,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特困户住房问题。四是突出成果共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00亩,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好用好120个“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产业路100公里,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第四,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努力确保农村改革落到实处。以敢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创新大干,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工作落实。一是思想大解放,凝聚共识。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动通江统筹城乡发展的引爆点、突破口、动力源和增长极,紧紧抓住“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主攻方向,坚持改革无禁区,非禁即入,非禁即改,全面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作风大转变,优化服务。深入推进“十联”“挂帮包”活动,县级领导每月到挂联改革乡镇部门不少于7天,着力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窗口前移、职能下放、人员下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三是资金大整合,强化扶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县财政预算改革专项资金3000万元、抵押贷款担保资金1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1000万元、农业保险资金500万元,同步撬动社会工商资本5亿元,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产业、水、电、路就配套到哪里。鼓励农村信用社、邮蓄银行等本地金融部门创新服务,新增农村产权抵押融资3亿元。四是科技大普及,技术引领。培训科技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8000人次,实施每户1名科技明白人、每社1名科技能手、每村1名科技带头人“3个1工程”。加强与西南农大、四川农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鼓励机关干部创新创业,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兼职兼薪创业。

举措五: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脱贫致富

年以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银行放贷、扶贫贴息、社会参与”的原则, 积极探索实践党政主导尽责于民、银行主动谋利于民、社会主帮情系于民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取得了统筹城乡、扶贫攻坚新成效。

扭住“三个关键”,明确工作职责

通江现有贫困村157个,贫困户32782户、109153人,贫困发生率17.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我们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抓住党政机关、合作银行、社会力量三个关键,建立起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扶贫工作新格局。一是党政主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出台了《通江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方案》、《通江县贫困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试行)》,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局、县财政局、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县信用联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县开展了“万名干部进村、精准扶贫到户”活动,全县1.2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524个村,157个驻村工作队入驻贫困村,实施“1+1”“1+N”结对帮扶,实现机关干部与贫困群众“两个全覆盖”,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二是银行主动。县人民银行指导、督促县信用联社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精准扶贫定向支持、定向降息,在支农再贷等优惠政策上予以极大的支持。县金融办积极协调政银互动,协助政府制定完善相关金融扶贫政策。县信用联社主动担责,密切配合,开设了扶贫小额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对评级授信的贫困户提供2-5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额度。三是社会主帮。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带领带动贫困户通过多种途径经营发展、增收致富。动员贷款贫困户在自愿的条件下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以入股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扶贫信贷资金注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手、技术明白人、专业大户等作用,采取自愿结合、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方式,整合资金资本,发展多种经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凝聚“六方合力”,创新工作机制

在扶贫小额信贷推进中,我们探索创新了合作银行、驻村工作队、扶贫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贫困户的“5+1” 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新模式,突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一是县信用联社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诚信状况、劳动力占比、劳动技能、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等四项评级授信指标,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评级率和授信面。为方便群众办事,在人口密集地和边远村设立便民服务网点,让贫困户不出村就能办理贷款;二是驻村工作队联系帮扶部门筹集不少于10万元的帮扶资金,在贫困村设立扶贫专项发展基金,驻村干部指导农户制定规划和实施项目,监督贷款资金使用,督促按期偿还贷款和结息,确保精准帮扶到户;三是县扶贫局统筹专项扶贫资金、县财政局筹措县级财政资金建立贴息基金,用于贫困农户贷款贴息,做到应贴尽贴;四是中华联保等保险部门在政策性保险以外,专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种植业、养殖业特惠保险保障;五是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发挥示范引领和帮带作用,对贫困户进行有效扶持,火炬镇苟家坝村19户贫困户将57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股通江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户均养牛3头以上,每头牛可获利3500元左右;民胜镇鹰歌嘴村23户贫困户将8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委托健森葡萄专业合作社管理经营,预计年资金分红达25万元,户均1万元以上。

破解“三个难题”,凸显工作实效

当前,通江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要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不断健全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有效破解扶贫小额信贷的瓶颈。一是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前,由于贫困户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金融机构担心贷款风险,“贷款难”一直困扰着急需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也严重制约着我县产业扶贫的进程。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出台后,按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风险防控)的工作体系,评级授信小组先后对全县327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信用联社对2.8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评级率、授信率分别达100%、86.5%,降低了准入门槛,让贷款不再难。二是有效解决“贷款贵”问题。一方面,提供贷款期限优惠,根据扶贫产业发展周期,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周期;另一方面,提供让利、贴息优惠,扶贫小额贷款年利率为5.85%,较同等商业贷款利率低50%左右;县财政设立扶贫小额贷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和500万元保证保险金,500—800万元贷款贴息,由扶贫部门按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年利率5%予以贴息,真正减轻群众利息负担,实现为民惠民。三是有效解决“不敢贷”问题。通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生产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农户受观念、环境、技术等影响,怕贷款、不敢贷、负债恐慌的心理普遍存在。通过帮扶干部指导规划、业务部门技能培训、政府给予贷款贴息、保险部门保险兜底,企业在生产各环节提供服务等到户保障措施,积极引导贫困农户解放思想,增强贷款筹资发展项目的信心,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和发展能力。


内容时间:2015-09-2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