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楠木村:尖尖竹笋破土出 群众收入节节高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5  编辑:陈亚丰

“你今天采了好多哦?”“没得好多,三百多斤。”秋季的沐川县永福镇楠木村,轻雾缭绕山间,漫山遍野的方竹笋破土而出,笋农们正在方竹笋用林基地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背篼里沉甸甸的方竹笋点亮了他们丰收的喜悦。

眼下,正是楠木村方竹笋采收旺季。9月27日,笔者走进楠木村千亩方竹笋用林基地,放眼望去,整个山间全是成型的竹子和待采的方竹笋,笋农们正忙着采收,生怕耽误最佳采笋时间。茂密竹林里,笋农们个个手脚麻利,一掰、一提、一削、一剥,鲜嫩的方竹笋一根接一根从地里放进了背篼,竹林间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从小就在这片林子里采笋,采了几十年,早就是熟练工了。”楠木村4组村民袁后增告诉笔者,目前正是采笋旺季,因采笋时间一般大约就一个月左右,而旺季一般就持续10天左右,所以乡亲们无论在哪儿打工,都要赶回来采笋,早已成为了当地的惯例。“我家现有20多亩方竹笋用林,今天我个人就采了300多斤,收入接近1000元。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今年我家方竹笋总收入应该会突破3万元。”一边采笋一边与笔者攀谈的袁后增说,我的目标是明年再扩种10多亩,预计全部投产后仅方竹笋产业每年就能使我家增收5万余元。

与袁后增家笋用林相邻的楠木村4组村民袁代祥,同样也在自家笋用林基地里忙着采笋。“以前在工地上务工的时候,双手脱皮起泡、磨出茧子是常有的事,严重时还会开裂流血,生活艰难,但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坚持。”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袁代祥一脸苦笑,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这里过去交通闭塞,大伙是守住绿水青山却没法变成金山银山,而现在基础设施好了,收购商开车上山到基地直接收鲜笋,不但节约成本,人也轻松不少。”袁代祥告诉笔者,在家既能挣钱也能照顾家庭,加上交通也很方便,而且发展方竹笋用林项目政府还有补助,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发展笋用林产业的信心。小小方竹笋托起了袁代祥一家的脱贫致富梦,如今他家已步入了幸福生活的快车道。

楠木村平均海拔高达1000余米,水源丰富,气候适宜,非常适宜方竹笋生长,几十年前,当地村民就开始上山采收方竹笋,但由于疏于管护,长势一直不好,再加上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村民们大多都是采回家用于自家食用,挣得多的也就千把块。山高、坡陡、谷深是楠木村地形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乌蒙山区,耕地很少,村民脱贫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林。近年来,楠木村把发展方竹笋用林作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明确了“以方竹低产林改造为主,改植并举”的经营措施和“以方竹为主,多竹种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通过大力开展人工造竹、改造方竹低质低效林、举办方竹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进入方竹笋用林为老百姓现场教学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管林护林常识,使全村方竹质量和方竹笋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我每年到了采笋季节都要到这里来务工,平均每天采笋的务工收入有200多元。”正在基地帮人采笋的张村8组村民敖纯芳一边整理竹笋一边告诉笔者,今年我已是连续第5年来这里帮人采笋,这个季节家里也没什么事,到这里采笋离家近还能补贴家用,收入也不错,明年我还要来这里务工。据悉,楠木村方竹笋用林目前已投产6000余亩,今年可采笋达800余吨,现在每天有300多人上山采笋。他们从海拔高的竹林采起,一路慢慢往下,最后采海拔最低的笋山。

“这些笋农有外出务工请假回乡采笋的,也有周边乡镇和区县的老百姓来这里务工。”楠木村村主任袁魏告诉笔者,采笋工的报酬有两个计算方式,一是按照采笋的重量计算,一是按天计算。无论是按重量还是按天数算,总之笋子采得越多,报酬就越高,一般采笋工采收一天能收入200元左右,采笋旺季手脚麻利的采笋工每天收入高达300余元。“除了采笋工,围绕方竹笋,还有收购、销售、运输等岗位,总共我们全村所有村民都能吃上‘方竹笋饭’。”袁魏告诉笔者,可别小看这一个多月,采笋工仅采笋收入就有6000余元,加上自家笋山的竹笋收入,每户平均在1万元以上,比外出打工收入高多了。

“现在我每天在这里能收购6万余斤,主要销往宜宾、重庆等地。”笋用林基地旁的公路上收购商的货车早已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收购商罗宗凯一边称重算账付钱一边告诉笔者,这里的方竹笋生长环境优越,属绿色无污染产品,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销售火爆。“根本不愁销售,收购商每天都会到这里来收购,两天时间我就挣了1550元,收入相当可观。”刚从收购商处领到一摞钞票的楠木村2组村民唐渔乐呵呵地说。

“我们楠木村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袁魏告诉笔者,在尝到方竹笋的“甜头”后,村上部分老百姓已开始筹划修建农家乐,吸引外地游客到楠木村游山玩水,同时还能体验方竹笋采收乐趣。

为做大做强楠木村方竹笋产业,叫响品牌,特别是突破加工、储藏等技术瓶颈,楠木村正计划引进笋制品加工企业,带动楠木村方竹笋产业往规模化、基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实现方竹笋线上网络订购,线下展示交易。这些举措,铺就了楠木村未来方竹产业发展的“星光大道”。“预计全村今年方竹笋产值将突破120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会引导全村老百姓继续扩大种植面积2000余亩,力争实现产值突破2000余万元,让全村老百姓都吃上‘方竹笋饭’,同时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使楠木村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楠木村未来发展,袁魏满怀信心。(杨宝 翁成)

内容时间:2019-09-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