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聆听高半山脱贫攻坚铿锵足音——理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27  编辑:王怡
        理县是阿坝州1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共有36个贫困村,上千贫困人口。2016年,该县贫困村退出6个,2017年将退出25个……且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高半山,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主体意识淡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投资融资体制不畅等一直是制约该县高半山发展的瓶颈。如何将“?”拉直为“!”,变发展难题为发展机遇,成为理县党委、政府思索的重点。近年来,该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力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最现实的干部作风转变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制定规划,狠抓责任落实,强化工作措施,完善推进考核机制,誓师立令,精准发力,披荆斩棘,攻城拔寨。

  “在扶贫攻坚路上,我们要紧盯高半山,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是理县县委、县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从羌乡到藏寨,从河谷到高山,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持续展开,描绘出了一幅众志成城决战贫困的壮丽画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在理县政务中心六楼的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墙壁上,一张偌大的“精准扶贫作战图”格外醒目:一组组精准的数据,一颗颗鲜艳五角星……分布在藏寨羌乡的贫困村、贫困户一目了然。到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这是硬任务。“理县大多数贫困村位于沿线高半山或深沟远寨,今年底将实现贫困县摘帽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半山’就是理县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理县县委书记依当措如是说。

  随着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的吹响,理县采取党政干部蹲点调研、精准选派干部、全县干部职工包户大回访等形式,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真帮实扶,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

  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的全面结束,“秋冬百日攻坚战”打响,理县始终坚持“脱贫只是过程,奔康才是目标”的工作思路,把贫困户脱贫、扶贫政策联动实施和实现全县全域发展统筹推进,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和真情实意描绘了一幅脱贫攻坚,特别是高半山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全域推进,打造了民族地区高半山脱贫奔康的理县样板。

  1 全域农业产业之变

  ——农业产业多元化推进

  “脱贫攻坚难在高半山”,山高沟深、路难行、电不通、水不畅是理县最大的实际。2008年灾后重建,有条件的老百姓都搬离了原来的村寨,集中或分散居住在沿河谷一带。如今,随着连片脱贫政策的联动落地实施,理县高半山地区实现了路上山、道通户、水到地、电进屋、网连通,产业连片,科技服务到家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正在向“高山远寨”拓展。“希望在高半山”已经是全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和最大民生。

  产业扶贫是扶根本、扶长远。9月,在薛城镇甲米村,村民张桂桃家的院子里放着十多筐小白菜,在不足一亩的地里是才栽了两年的李子树,树下是今年试种的蔬菜新品种——娃娃菜,前来帮忙的村民忙着收菜、装菜。

  “种这种白菜,不愁销路,有老板来田间地头收购,只要管理好就能稳赚。”张桂桃告诉笔者。

  前来帮忙的贫困户张友勤说,他家今年也种了两季小白菜,第一季就卖了近万元,第二季马上就上市了,按现在的收购价算,至少又可以卖一万多,脱贫是没问题了。

  笔者看到老百姓把“娃娃菜”菜叶剥了一层又一层。“我们这里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在大城市的超市里很畅销,剥得只剩下菜心最好卖。”张友勤说,理县高半山地带,早晚温差大,病虫害少,生长周期长,菜的品质很好,所以挺畅销。

  据了解,自从提出“不种一棵高杆作物”的目标后,薛城镇就引导和动员村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甲米村开始大规模种菜,栽果树,每家每户都种了大白菜,还有几户种了“娃娃菜”、牛心甘蓝和紫色马铃薯。“现在,都不需要再动员,老百姓自己就开始种菜,主动请人为果树修枝。”甲米村“第一书记”杨黎明说。

  而在古尔沟镇古尔沟村,村民一改多年来种植大白菜的传统,试种了30余亩棒菜,仅2016年亩产达8000斤,亩收入1万元以上。2017年,理县推广棒菜种植,在夹壁乡、米亚罗镇、朴头乡下孟乡等乡镇,推广种植达300余亩,预计亩产8000斤,预计亩收入1.2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蔬菜销售运输提供了便利。在理县像薛城镇甲米村、塔子村、上孟乡日京村、下孟乡沙吉村这样的高山远寨,种植高杆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少,村民们积极发展果木和蔬菜种植。

  理县今年首要的任务是贫困县摘帽,全县上下坚持长短结合、点线面结合的工作原则。“摘帽是基础,主要目的是奔康,必须把短期的精准式的政策落实与长期的输血式可持续发展有机对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奔康的目的。”依当措如是说。

  在高半山,当地政府让贫困群众掌握实用管用的种养殖技术,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在抓好白菜、甜樱桃、青红脆李等主打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芹菜、棒菜、牛心甘蓝、辣椒、枇杷、冬枣、冬桃等错季产品,实现了4至11月均有特色农产品上市的良好态势,高半山的水果、沿河坝的精细蔬菜、不断引进的各类蔬菜收入已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2全域乡村旅游之变

  ——多业促一业,一业带多业

  “脱贫是过程,奔康才是目标。在理县的发展中,第一产业是基础,第二产业是过渡,旅游业才是我们实现后发赶超和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4月13日,全省林业生态扶贫现场会在毕棚沟考察时,依当措向参加现场会的考察团这样说道。

  10月13日,在海拔2400多米的理县通化乡西山村马崩组,65岁的贫困户李加荣和老伴王运华正在打扫院落。今年,李加荣利用自己会木工的特长,“捯饬”家里石木结构的老房子,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原本杂乱无章的两层楼房有了精致的花园、漂亮的庭院、崭新的房间,二楼的走廊和休闲阳台“摇身一变”成了西山云海的观景台。国庆假期,来李加荣家的游客络绎不绝,仅民宿接待收入就有三四千元。“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这都是高半山发展旅游带来的希望,脱贫摘帽不成问题。”精准扶贫政策一项项落地,村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李加荣对未来充满信心。

  西山村位于高半山,从山脚到村里要经过40多道大弯。因为山高路陡,村民种的土豆、水果无人上门收购。“背下山去卖,有时连车费都卖不出来。”贫困户黄秀英说,前几年,不少村民相继搬到了河坝。

  改变始于去年。依托西山村的阳光和浮云微景观资源,理县本地人杨天林和几个朋友投资建起了“浮云牧场”,并与西山村的30户贫困户签订了原生态农特产品购销协议。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黄秀英去年十月就率先在村里搞起了旅游接待。一年来,黄秀英手机里的游客网友有200多个,良好的口碑让回头客成了她的主要客源,仅此一项收入就让她家脱了贫。

  如今,在去“浮云牧场”的沿途,西山村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摆起了销售摊,地里种什么就卖什么,应季的李子、向日葵、金瓜、嫩玉米等绿色农产品备受青睐。

  据了解,理县农产品的特点是种类多、规模小、品质高,加上出产时间持续达九个月,这恰好迎合了理县四季同热的旅游市场。近几年,随着毕棚沟、桃坪羌寨、古尔沟温泉等景区带动,有效地促进了景区周边片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以“浮云牧场”为标杆的高半山旅游发展模式,以文化为魂,以微景观吸引眼球,农旅互动,大力发展以休闲养生、观光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增强了旅游业与农牧业的融合度,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半山特点的旅游促脱贫增收模式。

  目前,理县公路沿线乡镇基本实现了河坝直接从事旅游接待,高山半山在旅游集散地、公路沿线卖农畜土特产品的有效互动,全县75%左右的老百姓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多业促一业,一业带多业的良性互动,旅游业作为理县实现后发赶超和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越发明显。

  3全域乡风民风之变

  ——文明乡风沐浴村寨

  “脱贫,不光是物质指标,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民族地区,观念和精神的脱贫也要同步推进,只有形成感恩奋进的浓厚氛围,我们才算正真的‘脱了贫’,我们的脱贫奔康才算有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这是依当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全县干部群众提升全域乡风文明,凝心聚力脱贫奔康的精神支柱。

  10月11日,理县夹壁乡二古溪村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宣讲活动。主讲人是68岁的理县退休老干部杨绍清,他从村民们这几年吃、住、行的变化来谈家乡的变化,引导大家知恩感恩,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绍清在夹壁乡工作过,我们都认识他,听他讲身边和家乡的变化,既实在又生动。”村民汪尔甲说,在党的领导下,村里的发展肯定还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理县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开展百姓宣讲、人物访谈、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评比选树活动,以先进典引导非贫困户客观认识脱贫攻坚帮扶政策,扭转争当贫困户的思想认识,引导群众在物质富裕同时实现精神富足,形成明理诚信懂感恩知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孟乡清流村海拔2000多米,以前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该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新村,寨子内干净整洁,硬化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前,路灯照亮了寨子的每个角落,新修的村民活动室和村小宽敞明亮,图书、羽毛球、篮球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通了水用上了电。从家里到村内,整个村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公里的硬化机耕道,解决了村民们果蔬运输难的问题,让村民们喜在心里。

  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新对清流村的变化深有感触,“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村能够有这样的变化,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容村貌美起来,村民向往幸福新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针对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状,今年4月,理县探索建立了“好吃懒做不劳动、房前屋后脏乱差屡教不改、违法乱纪赌博吸毒、抽好烟喝好酒讲排场”等12条“歇帮机制”,并通过督查通报、第三方评估、建立完善贫困户“歇帮机制”等方式,依法依规处理,达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走进吉祥河谷,脱贫攻坚画卷引人注目,加强乡风民风文明建设之花沁人心脾。回首过去,一项项喜人数据,昭示着理县脱贫攻坚的斐然成绩,托起贫困人口的新梦想;展望未来,理县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信心满满,一幅壮美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内容时间:2017-11-0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