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炉霍:插上“飞地”翅膀脱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30  编辑:陈亚丰

初见王顺斌,他黝黑的皮肤和爽朗的笑颜让人印象深刻。他是甘孜州委老干部局派驻到炉霍县斯木镇色色村的第一书记,已经来了3年了。

没聊上两句,耿直的王书记就点破了村里产业发展难点。“一是没钱(修路),至今村上到主干道还有15公里多的道路没打通;二是没渠道,村里野生蜂蜜、中藏药材产业、黑青稞等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三是没文化,许多农牧民依旧‘住得像皇宫,穷得像乞丐’,没有学到长期致富的专业技术。”

王顺斌还清楚记得,2016年9月自己刚到任时,炉霍县的GDP约为6个亿,是康定的十分之一,当时还被网络媒体列入了四川十大最穷县。

想从最深处拔掉“穷根”,产业扶贫是根本。

三年来,王顺斌等一大批扶贫干部一门心思找出路,跑项目、跑资金、跑部门、找市场……

那边厢,“朋友来了”。从山东寿光卸任村支书后,盛学武带着“全国蔬菜之乡”的经验,兴冲冲地到藏区发展高原现代农业。

志同道合、一拍即合,高原和山东汉子的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8月21日,记者来到了色色村。在海拔3500多米的菜棚里,青椒、黄瓜、茄子等蔬菜长势很好,每家都有自己种的有机蔬菜吃,一年能节约2000元左右的购菜开支。

“过去形容炉霍的产业,那就是一卡车装不满、一背篼背不完。”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亚玛理初介绍,该县共有88个贫困村,其中大多位于高寒牧区,土地分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以色色村为例,该村耕地较少,且大多数土地坡度都在30度以上,不适宜耕作。加上交通不便,村民外出打工机会较少,只能在家种一些青稞,每亩一年收入两三百元。

斯木镇吉绒村距离色色村约15公里,由于土地较平整,适宜大规模建设蔬菜大棚。2015年,县内率先在该村探索贫困户脱贫。通过县里帮助,吉绒村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建了10个蔬菜大棚,当年人均收入就增长了1600元,包括流转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在大棚打工收入。

种大棚蔬菜,让炉霍县找到了新的脱贫门路。2016年,盛煌农业在炉霍县注册成立了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又新建了40个蔬菜大棚。

然而,对于像色色村这样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合适土地的村,大棚建在哪?

古有借鸡生蛋,今有借地兴业。“飞地经济”与炉霍的产业扶贫联系到了一起。

2016年,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县里20个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鲜水源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从而形成股份合作关系。鲜水源公司负责经营,入股的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分红。目前,每个村分到两个大棚,一年可为他们带来6万元的保底收益。

2017年入股蔬菜大棚后,色色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突破。王顺斌算起了增收账——每年6万元的保底收益,提留3万元用作集体发展,余下的3万元,一半分给村里12户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300元,剩下的钱则发给其他村民。

除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大棚园内打工的收入也成为斯木镇周边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58岁的吉绒村村民泽翁彭措已在鲜水源公司务工3年,现在每天100元。“在家门口就能够挣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照顾到了。土地流转资金和打工收入算是我的纯收入,一年能够挣二、三万多元。”泽翁彭措说,作为一名“拿工资”的农民,他十分满足。

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如今,“飞地”模式已成为全县最重要的产业支撑。据了解,2018年炉霍县88个贫困村总计从大棚中分红600余万元,并实现土地流转年增收115万元,转移劳动就业200余人,带动当地2389户9879名贫困人口增收,助力该县72个贫困村在2019年前完成“脱贫摘帽”。

“未来5年,炉霍县力争建设蔬菜大棚1000个,并配套启动冷链仓储中心、生态菜籽油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建设。“飞地”经济不仅在脱贫攻坚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亚玛理初表示。

8月21日,记者来到了鲜水源公司的高原藏区蔬菜示范基地,走进基地的蔬菜大棚,一棵棵藤上挂满了小番茄已成熟,红彤彤地让人眼馋。而这些小番茄正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基地老板盛学武来自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今年已经59岁了。在老家化龙镇乐业村,老盛是担任过26年村支书的致富领头人。年近六旬的老盛,为何要千里迢迢从山东跑到雪域高原种菜呢?

原来,他儿子曾在部队工作,2008年驻守甘孜时,深感高原上吃不到新鲜蔬菜的苦恼。当地的蔬菜都从外地来,一遇风雪交通中断,蔬菜就运不进来,经常菜价贵过肉价,而且还不新鲜。

儿子的随口吐槽,老盛却留了心。种菜经验老道的他知道,越是海拔高、日照强的地方,种出的蔬菜瓜果品质越高。

来到甘孜州第一年,老盛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当地的气象资料,发现十分适合小番茄等需要糖分的瓜果生长。此后,他从山东订购了一批保温性能比较好的薄膜,同时请来专业农技人员指导色色村建大棚。

高寒牧区,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这样的环境能种什么蔬菜?王顺斌和村民听说盛学武要来村里种菜,一开始都满肚子疑问。

今天,县城菜市里有卖当地大棚里产的青椒、黄瓜、茄子等蔬菜,小番茄更是线下供给成都伊藤洋华堂、线上京东超市售卖。

记者跟随盛学武来到了种小番茄的大棚,只见约有一米高的支架上挂着一串串的小西红柿,色泽鲜亮,煞是喜人。盛学武说,小番茄一亩大棚的产量能到1.5万斤,批发价在8元/斤,并且能保障一年四季不间断销售。

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盛学武在“飞地园区”实现并应用了钢架支撑、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防治等15项新技术,现已种植黄瓜、大番茄、水果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和花卉。

60岁的色色村村民泽翁恩召说,过去冬天想吃新鲜蔬菜只能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买,最低5元一斤的蔬菜,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我们不仅要帮藏区农牧民增收,而且要起到传授种植技术的作用,真正授之以渔。”盛学武表示,公司每周一固定进行职工培训,学习了大棚种植技术,并聘请技术过关老员工参与园区的管理,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吉绒村藏族村民曾兴蓉今年进入了公司管理层。比起当“领导”,他更看重学到的技术,“现在我基本掌握了番茄种植技术,还想学更多。”

今年,园区还将引进“智慧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让“飞地”农特产品的生长环境和各种监测数据可追溯,还发展起特色高原菜籽油,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收购农牧民的菜籽。“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做好商业模式。”盛学武说。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最后决战时刻,四川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用传承千年的蜀绣技艺,精工细作,将幸福小康“织”进贫困户的生活。

内容时间:2019-09-1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