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2月16日电(肖丽、陈丽)“现在我们村贫困户大部分是合作社的股东,大家不仅等着收钱,还主动外出打工挣钱!”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克木村村民卓呷激动地说。可在不久之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还是炉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如今又是如何迎刃而解的?
原来,炉霍县今年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行县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贫困户当上了“甩手掌柜”,凭资产股就能享受红利分配。看着日益鼓起的“钱袋子”,贫困户自主参与的热情逐渐被点燃。
这要追溯到今年年初,炉霍县召开关于建立县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的商讨研究座谈会,建立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并制定《炉霍县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加强县财政配套资金的监管,确保专项扶贫资金“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促进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使用过程精准化,将承包地使用权等量化折价,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交给龙头企业、专合社运作,收益按股权进行分成,让困难群众手中的 “权”变成“钱”。除此之外,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还会定期不定期对专项扶贫资金进行督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安全性。
今年中秋之际,次郎村村办企业打造的原生态黑青稞系列食品之黑青稞藏式手工月饼,销售610盒黑青稞藏式手工月饼精品礼盒产品和 5700 封普通包装产品,扣除成本之外获得54264元的纯利润,实现全村人均增收382.14元。
此后,贫困户与次郎村村办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自愿与公司签订协议书,将今年分红资金作为入股资本金,委托给公司统一管理使用。
这对于家里缺乏劳动力的错布来说,无疑是一剂“安心针”:“每年凭资产股便可享受到300元红利,家里有了一份保底的现钱。”
村办企业负责人错加说,这是一个双赢之举:一方面,“化零为整”的扶贫资金,借助公司的运营平台资源,发挥了效应;而对公司来说,借此机会链接该村的生态有机资源,也是公司扩大发展的机遇。
11月20日,炉霍县泥巴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及 “第一书记 ” 组织全村村民就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再投股的事宜进行商议,22户村民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将今年的集体经济股权分红再投进该村原生态黑青稞系列休闲食品开发生产销售中。
在炉霍县委、政府的推动下,类似的尝试今年陆续展开。股权量化开展一年来,炉霍县20个贫困村纷纷展开了各种试点,对资产收益扶贫进行探索,不仅聚焦“如何花钱为群众办事”,更追求“钱生钱”,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扶贫效果。而资产收益扶贫的成效,不仅增加了贫困户财产性收入,还带动了贫困户的身份认同感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贫困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谈及未来,炉霍县委书记伍强表示:“明年县级将统筹资金1620万元创新‘飞地’扶贫模式,巩固扶贫成效,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核心,以培植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股权)的飞地扶贫模式。”
“同时,我们将继续升华延续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模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民增收脱贫的根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让扶贫资金不仅充当‘灭火队’角色,也能成为贫困户长期增收的‘定心丸’”伍强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新华网)
内容时间: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