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1  编辑:陈亚丰

脱贫攻坚正在凉山大地上如火如荼开展着。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凉山有着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凉山州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直面困难,负重前行,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主动作为,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攻坚当中,涌现出无数生动感人的帮扶和发展故事。

凉山州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对口帮扶联系甘洛县斯觉镇挖里乌村,派遣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实现了63户建档立卡户328人顺利脱贫,2017年整村退出贫困村的成绩;二是按州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下派干部担任昭觉县庆恒乡专职副书记,思考攻坚对策,研究扶贫产业,如同桥梁纽带一般将贫困乡、村和州局联系到一起。州应急管理局主动担负起脱贫攻坚重担,以贫困彝乡大地为书页,书写一本厚重的帮扶实践。

甘洛挖里乌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斯觉镇挖里乌村位于甘洛县城东北部,秋季梯田里的水稻正黄得好看。风吹麦浪而过,稻谷摇曳着如湖面的涟漪一般,从低矮的山脚一直荡到山间的新寨里,一层一层向上延伸的稻田,正是欣欣向荣的富裕景象。

修路建房夯基础

筑牢产业发展大平台

挖里乌村是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的对口帮扶点,自2015年以来,该局倾力投入,以基建带动发展,以暖心改变观念,以帮扶解决民生,以产业兴旺新村……五年来,这座闭塞的彝家贫困村如凤凰涅槃,华丽转身之后,变成了如今凉山北大门的富裕之地。

安全住房的建设,水、电、新农合全覆盖,村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通过“四好”建设,帮扶干部耐心教育、细心指导,村民的思想和生活、卫生习惯有了很大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村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为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奔康、建设美丽宜居挖里乌打下坚实基础。

“你看现在的彝家新寨和易地搬迁安全住房是多么的整洁干净,但是在几年前,全村都找不出一栋白色的房子,这些房子能够修起来,实在太不容易了。”挖里乌村土地广阔土壤肥沃,当时造成全村贫困的主要问题是交通的闭塞。路的问题,是全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更是打开该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原本我们有260多户群众,因为村自然条件落后和家庭贫困,陆续有几十户搬离了故土。”村民吉木所牛莫说,过去一到雨天,路面便是数十厘米厚的稀泥,让人寸步难行,不少地区连基本能过车的村道也没有。基建设备无法运进,建房更是无从谈起;丰收的粮食无法运出,更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斩断穷根的法宝。“要想致富发展产业引来‘金凤凰’,首先要夯实发展基础,栽下‘梧桐树’。”该村第一书记杨军坦言。

为了推动该村脱贫致富,从2015年开始,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对口帮扶甘洛县斯觉镇挖里乌村,先后派遣了包括第一书记杨军在内的4人扶贫工作组长年驻扎挖里乌村。工作组成员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发展想法和致富希望,又通过实地调研,思考制定能让全村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

为增强挖里乌村经济发展后劲,建好底层,增强基础,凝聚党心民心,州应急管理局挤出单位工作经费17万元,并多方协调资金25万元,修建了多功能办公及活动场所,为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州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挖里乌村两委彻底扭转了以前那种软弱涣散的局面,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信任度和拥护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普通干部群众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和村级集体事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5年以来,州应急管理局通过协调资金争取政策,破除交通的瓶颈,完成通组路6.4公里,入户路5公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38户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通过彝家新寨建设项目为176户群众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争取县政府扶贫资金41万元解决村贫困群众安全住房建设及拆旧复垦。

同时,州应急管理局还积极筹措8万元资金发展花椒种植和土鸡养殖产业,协调土地100亩用于花椒种植,并在花椒地上发展本地土鸡养殖,为农户带来短、平、快经济效益,增加村集体经济;筹措8万元资金修建蓄水池2个,以解决产业基地的生活用水问题;争取县级扶贫资金40万元,新建挖里乌生态鸡养殖场,协调县相关部门,针对产业基地季节性缺水的问题,建设农田灌溉渠,让挖里乌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不断夯实。

2017年,挖里乌村群众人均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3800元,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春风化雨润彝乡

暖心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挖里乌村千百年来处于封闭的山区,不仅物质经济发展缓慢,而且由于受教育的局限,村民们的思维意识普遍滞后。“脱贫攻坚,既要抓好物质脱贫,同时也要抓好精神脱贫。”州应急管理局局长魏汉昆认为,挖里乌村要巩固好脱贫成果,必须解决群众的思想意识短板,把建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输血式”扶贫与刺激群众的自身脱贫动力的“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变“要我脱贫”的旧观念转化到“我要富裕”的新思维。

以此为攻坚目标,魏汉昆时常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多次深入挖里乌村,以“坝坝会”、串门访谈等形式,贴近群众心声,宣讲惠民政策,鼓励群众自尊自强、勤劳致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政策上来,统一到致富奔康的大道上来。

“我们感到,要把党的扶贫惠民政策宣讲好,让党的光辉照进群众心里,让党的政策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扶贫工作才有用之不竭的源头活力。”魏汉昆说,2018年以来,全局每月派遣2名以上党员干部开展入户蹲点工作,与常驻的3名驻村工作队员一道,与村民同吃住、听民声、宣党策、解民忧,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大会、农家院坝会、农民夜校、“火塘夜话”等形式,深入宣传解读中央和省州委的新部署新要求,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群众看变化、感党恩、知奋进,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通过深入宣传解读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感恩奋进,进一步增强脱贫奔康的信心决心。

在彝历新年、春节期间,州应急管理局为困难群众送上暖冬的生活物资,同时以农民工返乡潮为契机,广泛走访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和全村孤、老、病、残、困等特殊群体,了解他们生活困难问题,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力所能及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帮助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难题。

州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木呷杰布是吉克合吉子家的帮扶责任人。2018年彝历新年期间,他走访慰问中,发现吉克合吉子家面临严重生活困难和发展困难——原本在外打工的吉克合吉子突然放弃了打工良好的工资报酬回到家中,细问之下才知道,由于两个孩子突然患上严重疾病,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照顾患病的孩子。而这个原本刚刚才向好发展的贫困家庭,突然断了收入,再度变得贫困拮据,而高昂的医疗费用更让吉克合吉子不堪负重。

“如果孩子的疾病得不到良好治疗,除了对他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让‘因病致贫’继续恶性循环。”木呷杰布当即决定送其两个患病的孩子到西昌的医院接受治疗。但吉克合吉子拒绝了。经沟通了解,吉克合吉子说出了内心的担忧:“孩子的医药费,担心不能报销,如果去城里治疗,高昂的费用是我们家庭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

两个孩子的病情急重,一刻也耽搁不起。木呷杰布回到西昌的第二天,便向民政部门、相关医院进行了咨询。从病状的治疗方案,到相关政策支持等进行充分了解,并联系好医院病房,先后两次回到挖里乌村劝说。面对吉克合吉子心中的顾虑,木呷杰布说:“我是你们的帮扶责任人,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在西昌看病我可以随时帮你看望两个孩子病情,照顾他们生活,至于其他费用的问题,请你不要担心,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解决。”

在木呷杰布努力下,吉克合吉子终于同意将两个孩子送往西昌医院进行系统治疗,而同时多方争取的政策兜底,费用减免,最大限度减轻家庭医疗负担,解决了后顾之忧。

目前,两个患病孩子恢复迅速,而吉克合吉子也放心外出打工,家庭的收入开始增加,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这个家庭,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州应急管理局像亲人一样给我帮助,让我心中非常温暖……我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希望,一定要振作起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吉克合吉子坚信,所有的困难一定都会度过,带着温暖必然走向富裕。

做大做强养殖业

构建巩固脱贫成果新格局

“有了路,有了房,有了村幼儿园,有了医务室,有了强有力的领头羊,最欠缺的就是一项能带动群众进一步增收的集体产业。”魏汉昆说,整村脱贫不是结束,恰恰是新工作模式的开始。

挖里乌村脱贫路上遇到的问题是不断的,在刚刚结束整村摘帽后,如何形成强有力的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成为了该村面临的新问题。

“这里的村民是天生的养猪专家,多次提出了发展养殖业的需求,而且近年来,在对口帮扶的广东佛山及四川大学的支持下,饲养乌金猪有了宽阔的市场保障,大规模发展养殖业成为可能。”第一书记杨军信心满满。

2018年初,州应急管理局筹措产业扶持资金7万元,集中采购乌金猪90头,支持该村15户贫困户发展乌金猪养殖。

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一实验性的项目很快开花结果,原本乌金猪毛猪在本地只能卖7-8块钱一斤,而通过镇领导和第一书记多方协调,销售到外地,以每斤14元让15户贫困群众收入翻番,腰包迅速鼓了起来。尝到甜头的村民,饲养的积极性高涨,纷纷向杨军提出了要壮大发展本地乌金猪养殖业的需求。

2018年底,杨军向单位领导汇报了村民希望壮大发展本地乌金猪产业的要求,州应急管理局对该项目非常支持,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主导在挖里乌村成立生猪养殖基地,积极协调广东佛山、四川大学及四川森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资600余万元,在挖里乌建设年出栏4000-6000头规模的乌金猪生态养殖基地,打造高标准家庭农场。

同时,争取四川大学技术支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挖里乌村乌金猪生态养殖的产业基地,积极协调帮扶力量向县政府争取项目资金340万元,解决了挖里乌村生态猪养殖基地挡墙建设和挖方工程量增加、产业路硬化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们的养殖模式为先由养殖场对乌金猪进行提纯繁育,在猪仔生长至20斤左右后分发给农户继续饲养,养到180斤左右以后再回收到养殖场,继续饲养3个月左右后上市场。”杨军介绍,挖里乌村饲养的乌金猪,是原生态食品,广东佛山结对帮扶企业及四川大学经实地考察后,对其饲养方式和发展前景的十分看好,并且表示有大量的需求,解决了饲养出栏后的销路问题。而且农户饲养期间,生猪有10元一斤的保护价格,既在市场价低于10元按10元回收,高于此价格按市场价执行,不仅让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又能够充分享受生态养殖业的集体经济分红,使生猪能迅速转化为财富。

目前,位于挖里乌村山顶上的建设工地正热火朝天。曲克曲日是该村的贫困户,养殖场施工以来他便回到了家乡在工地上打工,每天150元的工钱让他觉得非常满意。“以前在家里种洋芋,种出的洋芋卖出不去很多都烂在地里,家里的收入都靠外出打工。以后等养殖场建设好了,吃不完的洋芋就用来喂猪,一定能把猪养得又好又壮。”如今的曲克曲日在工地上正加班加点干得激情飞扬。

曲克曲日心中有个美好期望,就是想早一天看到养殖场建成投产,待明年开春后,能够在家养猪就挣上一笔稳定的收入,全家团聚在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昭觉庆恒乡:种一地“金黄”得“黄金”满地

秋日,昭觉县庆恒乡解放村到了收获的季节。进入村口,踏林间小道向东而行不到一里,一片围绕在众山之中平坦的坡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几乎全村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妇女都在地里忙活着,为中草药黄芩除最后一次草。

此时低矮的黄芩紫色的花蕊已经逐渐凋谢,再过一个月,当花落泥里,种子生长时,地里的宝贵中药材黄芩根便能丰收成熟,卖上一个好价钱。

长久以来,因交通、地理、产业、种植技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叠加,庆恒乡是有名的深度贫困乡。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全乡的基础设施短板被补齐,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新居新寨不断建设,群众生活也开始蒸蒸日上。但是由于缺少稳定大产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依然少而单一,继续在贫困线上下徘徊。

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充实?又如何能让贫困群众得到一项长远、稳定、有潜力、能做大的事业?种种问题,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最大的难点。

从“产业为零”到崛起之路

2017年底,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派出年轻的干部何矛,到昭觉县庆恒乡担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两年时间,在州应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助下,敲开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大门,走出了“产业兴村”的发展大路径。

“看着地里的玉米土豆,我感觉要想发展经济产业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何矛回忆,刚到庆恒乡时,当地规模产业基本为零,群众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收入远远达不到脱贫要求。

2018年初,在一次交流会上,何矛听泸州医学院教授谈起中药草种植研究时说“目前全四川境内种黄芩的非常少,而且很多地方的气候、土壤也非常适合。”这句话在她心中激起了波澜:“如果庆恒乡能种,那岂不是贫困群众一笔可观的收入?”说干就干,在州应急管理局的支持下,邀请专家到庆恒乡实地考察,结果显示,当地土、气、光等综合条件是种植黄芩不可多得的宝地。

同时,州应急管理局争取到70万元全州最大科技扶贫项目,阿并洛古乡、龙沟乡以及庆恒乡,三乡抱团取暖,成立“昭觉县黄芩GAP中药材示范种植项目”,本着立足本乡,辐射周边的大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发展。

“没文化没技术没关系,我们会教你们,销路更别担心,已经签好了收购合同,只要你们勤劳肯干,其他的就交给我们。”州应急管理局的承诺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沉寂的局面终于被打开。在黄芩种植连片地缺水,建立引水设施和水窖势在必行。没有水源,从远处高山上引,没有资金,就发动村民自己干。水泥火砖运到村里,群众头顶烈日加班加点建设水窖;为了寻找水源,大家不畏辛苦,翻山越岭,走遍了四周的每一座山头。仅仅一个星期,一条长达六公里的胶水管从地里一直连接到直线距离六公里外的山头。

第一年种植风调雨顺,将近20亩的试种黄芩亩产3000元以上。按照合约,群众流转土地收入每亩500元,日常耕种投工投劳工资每亩得2000元。其他所有盈利收入为集体经济,用于继续发展产业和对优秀群众奖励。

小小的黄芩为该村带来了财富,同样的辛勤劳动,村民们的收入翻了数倍。“以前种玉米只能自己吃,很难卖出去变成现金,而如今我们在家就能打工挣钱,说不高兴那是假的。”村民阿牛子者领到工资乐呵呵地说,“第一年尝到了甜头,其他还未加入的村民也纷纷响应,今年黄芩产业又扩大到60亩,以后我们村要变成富裕村嘞。”

如今,在这三个乡已持续发展种植黄芩220亩,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助力100余户400余人脱贫奔康。以种植面积最大的庆恒乡为例,预计今年百姓土地流转收入逾3万元,劳务增收逾12万元,集体经济增收逾15万元。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巾帼促脱贫”的号召,庆恒乡还成立了女子黄芩种植队,通过产业带动,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并在种植户中积极培养挖掘入党积极分子和致富带头人,不仅仅发挥产业的经济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庆恒乡金银花种植也在同步进行。2018年下旬,州应急管理局携手昭觉县,争取到该县农工办“美丽幸福新村建设资金”及佛山市“中西部协作资金”,以350万元的大投入,在全乡建设829亩金银花种植基地。目前项目引入专业化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统筹推进,预计该项目或将受益577户26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627人,预计在三年后盛花期收入将达到每亩5000-7000元。“黄芩+金银花”的中草药种植模式,让薄弱的产业变成推动全乡发展的事业,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庆恒乡正大步走向富裕。

在精耕细作的过程中,村民们的劳动观念也在潜移默化改变,从玉米土豆的“粗犷式”管理到如今的精心耕耘,过去“靠天吃饭”的旧思想逐渐变成“劳动致富”的新理念。村民们坚信,只要通过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收获富裕的果实。

从“土地经济”到“全面开花”

挖掘土地的财富,是庆恒乡发展历程中向前的一大步,它为全乡贫困群众提供了稳定且具有潜力的收入来源。而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手工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以及推动教育事业,形成与“文明新村”相匹配的发展氛围,则是巩固和提升庆恒乡发展成果的重要布局。

在庆恒乡各村组,妇女们聚在一起刺绣的场景时常可见。“我乡妇女心灵手巧,多有彝绣能手,但由于缺少组织未形成产业化,造成‘天赋’的浪费。”

为了让彝绣形成产业,今年庆恒乡创立昭觉县阿依几几彝绣和彝族服饰扶贫就业基地,旨在带动妇女就近就业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县非遗工坊和凉山州贾佳彝族服饰公司等进行战略合作,计划对全乡35名精绣师和100余名普绣师进行技能培训,将彝绣从家庭式转变到公司化经营,发展立足庆恒辐射周边的特色手工业产业,将民族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基础建设方面,积极沟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沿路安装价值15万元的39套太阳能路灯,结束了该乡无夜间照明的历史;修建价值9万元的3个农业蓄水池,支持百姓生产;今年汛期百姓房屋受灾严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20吨水泥用于灾后重建。

教育推动方面,争取爱心企业10万元慈善资金资助一批贫困学生赴厦门游学。贫困学生们第一次走出封闭的大山,亲眼见识和感触了城市的繁华,让孩子们树立起一个个奋进目标,充分认识到“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

省道307穿昭觉庆恒乡而过,这条凉山东五县的交通大动脉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夜幕降临,S307两旁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把这条过去幽黑的道路照如白昼一般明亮。村民阿牛子者劳作一天后,背上背篓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多年“摸黑走路”的他看到明亮的路灯,感觉无比的欣喜,过去贫困落后的家乡如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基础建设正在完善,产业发展开始崛起,群众生活逐渐富裕,文明新风拂过大地,健康生活理念正在形成……(记者 徐箭明)

内容时间:2019-10-1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