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布拖:不让贫困群众小康路上掉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8  编辑:蔡旭莹

布拖,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辖30个乡镇、19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18.8万。2010年底,该县贫困人口为55287人。布拖,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思路,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好班子”的目标要求,布拖县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抓手,以彝家新寨建设为最大载体,“治穷、治愚、治病、治毒”相结合,“扶贫、禁毒、防艾、职教、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管齐下,统筹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不断夯实贫困村(组)发展基础,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2010年底,全县在册贫困人口55287人。2011年减贫3200人,2012年减贫5705人,2013年,减贫3700人,2014年减贫4797人。今年,该县还将有5995名群众脱贫。

  抱成团、结成串的西红柿,又直又长的黄瓜、茄子,挂满梢的辣椒……布拖县特木里镇民主村房前屋后的菜地里、大棚里,种植着各种时令蔬菜。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该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经济、庭院经济,使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民主村是布拖县开展精准扶贫、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精确识别

为34776名贫困群众一一建档

  “我们不仅为每一名农村贫困人口建立了详细档案,整个帮扶过程也将全部载入档案。”7月8日上午,布拖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蒋锋告诉记者。贫困人员档案中致贫原因、家庭情况、文化程度、家庭需求、帮扶措施等详细可见。

  2014年,布拖县在全县开展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凡是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一律列为农村贫困居民帮扶对象。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通过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公示、县人民政府审查公示、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审核、省扶贫移民局复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和公告流程,识别贫困村163个。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公告流程,识别贫困户8552户34776人。统计发现,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8.5%,扶贫任务任重道远。

  面对困难,布拖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

  强化组织领导。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工作专题会等10余次,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职能职责、强化协作配合,配齐30个乡镇扶贫专(兼)职工作人员;将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级联乡领导、包乡部门、乡镇目标绩效管理和干部考核内容,未按时完成的部门、乡镇和村组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实现扶贫项目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统一”;统筹捆绑省、州下达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县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一是精确识别;二是精细管理。根据识别情况,建立全县贫困户贫困档案,完成贫困户《扶贫手册》填写,如实录入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薄、县有电子档案,确保“应扶尽扶、应退则退”,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管理;三是全力帮带。扎实开展“挂包帮”、“走基层”、“六个一”等活动,完善联系帮扶制度,31名县级领导、68个县直单位、1423名科(局)级干部职工,结对帮扶30个乡镇、190个行政村、8552户贫困户,帮产业、帮发展,不脱贫、不脱钩;认真开展“暖心工程·助学行动”,以45个孤儿班为重点,结对帮扶3750名贫困学生,在衣食住学方面给予真情关爱。以38个极度贫困村和46个贫困村为重点,组建84个驻村帮扶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每个村配备3人以上的帮扶小组,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规划,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计划;四是真情帮扶。1个中直单位(神华集团)、3个省直单位(省人社厅、省公安厅、省科协)、11个州直部门、会理县等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各类慈善机构,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真情帮扶。

  精准发力

  多管齐下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全县上下数招齐发:

  ——建好新居与解决困难相结合,着力住上好房子。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综合扶贫开发的最大载体,整合省州资金7.06亿元,县级每年配套1000万元,完成90个村7446户彝家新寨建设,着力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强化群众财产意识。以解决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等问题为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投入资金2700万元实施27个村5712户21633人整村推进项目,投入资金2142万元实施29个“两资”项目,累计投入1.6亿元实施通村公路138.3公里、解决3.15万人用电问题、8575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改善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产村相融与助农增收相结合,着力过上好日子。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试点推广特尔村“林下经济”、民主村大棚蔬菜、乌科村肉牛养殖等增收产业培育新模式,发放贴息贷款1000余万元,发展大棚蔬菜2500亩、核桃8000亩、青花椒13000亩、白杨100万株、马铃薯20余万亩、荞麦5000亩、附子1500亩,投放西门塔尔牛500余头,建成专业合作社16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7户,发展种养大户665户,着力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开展种植、养殖、焊工、钢筋工、彝绣文化等劳务培训4368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万人次,创收4.38亿元,着力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各类社会保障金和惠农补助资金9000余万元,着力增加群众政策性增收。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12%,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治穷治愚与治病治毒相结合,着力养成好习惯。把综合扶贫与禁毒防艾、教育优先作为全县的三大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大力推广创新社会治理的“地洛模式”,开展“除毒害”集团作战、“飓风扫毒”等专项行动,全力整治外流贩运毒,群众对毒品危害的知晓率达到92.7%,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扎实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国家“十二五”重大科研专项深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等好观念、好习惯逐步养成,“因贫贩毒、因毒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得到有效遏制。

  ——功能配套与移风易俗相结合,着力形成好风气。突出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和厨厕分离,配套建设以村活动室为主,卫生院、农家书屋、体育活动场、农家店、风貌坐凳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辅的“1+N”活动中心和沼气池、太阳能等生产生活设施,完善民居结构功能,以人居环境的改善带动生活习惯的转变。大力实施“惠民之声村村响”工程,定期播放彝语制作的惠农政策、普法知识、优良道德、文明生活等音频资料,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进一步形成。大力倡导“新彝家、新环境、新生活、新风尚”,出台“除陋习、尚新风”规定,逐步形成了全民倡导文明丧葬、反对大操大办等健康文明生活的好风气,因婚丧嫁娶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组织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着力建设好班子。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乡镇党校、“苏施”党支部、远程教育平台等大力实施“双向培养”工程,着力“六带六争”,致力于把基层组织打造成火车头、排头兵,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带头人、领头雁,提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以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增收产业培育,组织全县村组干部到示范村开展观摩交流活动,鼓励村三职干部主动“走出去”,学习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在建好家园的同时,围绕“能走得出去把资金、技术带回来,能留得下来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目标,鼓励农村党员成立小微企业、工程队、合作社等,不断壮大“带头创业致富有实际本领、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党员队伍,着力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群众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

  精准帮扶

  因地制宜做实做细扶贫事

  为让老百姓脱贫走上致富路子,中央、省、州等对口帮扶单位以及全县各级各部门、各类慈善机构,正汇聚力量投身精准帮扶洪流中。

  “交通是阻碍我们脱贫致富的第一障碍。”乌衣乡党委书记吉保哈坡告诉记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老百姓想修个房子、买点日用品和生产资料都靠人背马驮,村民们忙碌了一年种出来的洋芋吃不完的也只好拿来喂猪,致富无从谈起。

  据了解,乌依乡辖4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867户、3420人。目前,全乡有建档立卡的精准贫困户169户716人。

  2013年,县交通局在乌依村修建了入组路3条4.3公里、入户路3公里,2014年又在该村修建通村水泥路2.8公里,今年5月开始动工的拉果乡至乌依乡的通乡油路,现在正加紧施工中。

  “现在,我们种出来的洋芋再也不愁卖不出去,每到收获洋芋的时节,开车到这里收购洋芋的商家一串串。”乌衣村村民阿聪尔曲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他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自从路修好后,他家每年种6亩洋芋,收入2万多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

  “修好了水泥路后,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精准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争取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吉保哈坡信心十足。

  土比拉日,拉达乡特尔村3组村民。近两年在县畜牧局和拉达乡的帮助下利用20多亩荒地,因地制宜养了300多只土鸡。一年下来不仅收回了所有硬件投入,还净赚了近2万元。

  县农业局和县畜牧局投入12万元资金,因地制宜帮助乌科乡乌科村贫困农户购买脱毒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种子,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种植技术培训,同时利用丰富草场资源,实施肉牛养殖项目,覆盖贫困户42户209人。

  特木里镇日呷村、拉达乡特尔村是畜牧业特色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别落实了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引进西门塔尔二杂母牛100头,扶持两个村的养殖贫困户200户。

  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分批扶持”原则,结合贫困程度,布拖县把贫困户划为产业扶贫户、技能扶贫户、低保户、五保户等类别,结合农户具体情况、发展潜力等因素分析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致贫或返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拟定村、户的产业帮扶计划,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同时,精心规划,对接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以及乌蒙山片区(布拖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等,各对口单位立足各贫困村实际编制年度扶贫开发规划、计划和工作方案,为每一个贫困村量身定做帮扶计划,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内容时间:2015-07-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