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同德,描绘脱贫致富新蓝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08  编辑:曹亮亮

2017年10月,同德县巴沟乡上尕毛其村从外地引进毛驴进行养殖。作为村上的集体经济,这一项目由政府投资40万元,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由专人负责养殖。通过这一产业,村民不仅能够拿到分红,也为村里的贫困群众提供了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本报记者 咸文静 通讯员 昝者加 摄

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滞后、资源严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且生产方式粗放……对于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同德县来说,贫困二字,由来已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十分缓慢,农牧民生产生活艰难。2012年,全县6万多人中,有3.69万人处在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以下。

2013年,《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从治理“穷、乱、弱”入手,打响青海扶贫史上的第一场“攻坚拔寨”式的集中扶贫战役。三年扶贫攻坚,一年脱贫攻坚。通过四年的奋斗,全县农牧民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等“十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同德县在圆满完成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对加快推进藏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实践。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79%,贫困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均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清邦介绍说。

       不难发现,几年来,在这场名为“扶贫”的战役中,同德县以创新的组织理念,务实的扶贫举措,描绘了一张带有鲜明同德印记的脱贫致富新蓝图。

       先脱贫,打好攻坚战

       回望同德三年的扶贫攻坚路,这样一组数据十分亮眼:三年来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719个项目。在扶贫攻坚的强力推动下,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了“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户、7410人,减少贫困人口2.9万人。

       可以说,扶贫攻坚的三年,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

       这一变化,并非易事。

       第一步,就是“把好脉”,定好责任田。

       抓领导,定机制。抽调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建设村,专门指导监督项目建设,指定机关干部、乡镇班子成员联村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包村干部脱岗驻村、驻社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建立健全了四级联动抓扶贫工作格局;

       抓统筹,定规划。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实施意见》《同德县推行“十个一批十到户”精准扶贫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方案》,明晰了脱贫攻坚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

       抓帮扶,定任务。安排县级机关和驻县单位、国企等81个单位结对帮扶29个贫困村和44个非贫困村,1833名干部结对帮扶20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抓监管,定责任。定期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委托中介机构对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并在各村、社区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直接参与资金使用监督检查;

       抓示范,定标杆。以整村推进为扶贫攻坚着力点,有效整合、规范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我们县的扶贫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三三布局’的扶贫攻坚举措。”据王清邦介绍,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同德县将三分之一的5418户牧民搬迁到县城和小集镇定居;将三分之一的3769户牧户搬迁到各乡镇农业点集中定居;剩余的三分之一2200户牧户留居原有草场,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家住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的尕周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对于自家生活的变化,她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几年前我家还住在远处的山坡上,原来是帐篷,后来盖了三间土房,不通电,每次挑水都得走几百米,关键是路不好,去一趟县城要走三四个小时。”

       而如今,在客厅,一套藏式家具上摆放着不少生活用品,一摞摞各式各样的茶碗整整齐齐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立在墙角的衣柜里挂着两位老人的几套衣服,木地板颜色虽然不亮,但却擦得干干净净,走进里屋,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冬天房子里也很暖和,自来水就在院子里。吃完饭看看电视、打扫打扫卫生,下午天气热了就去广场上和大家聊聊天,有时还能一起跳跳锅庄!”尕周说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德什端村2014年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全村原本分散居住的189户牧民从牧业点安置到了这里,在整合了同期实施的美丽乡村项目后,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村民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大有改善,村上还新建了集图书室、卫生室、党员活动室、“两委”班子办公室为一体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

       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同德县或是试点推行培育后续产业,建立燕麦种植基地;或是建立畜牧业合作社,培育野血牦牛养殖小区;或是大力培育新型技术型人才,输送劳动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仅有效转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走出了一条稳健的脱贫路子。

       后巩固,共奔小康路

       “生态园的基础设施完工时间不长,我们目前还是以藏式特色餐饮为主。生态园的接待能力是一天300人次左右,能够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粗略估计年收入15万元。”尕巴松多镇北扎村的党支部书记格日加笑着说。

       当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忙着和村委会主任赛确加为村上新开的生态园出谋划策。今年,在政府扶持下,这个离县城不到5分钟车程的小村子依托自身的环境优势,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有171户663人的北扎村是个纯牧业村。多年来,村子始终面对着村民收入不高、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困境。今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北扎村把握机遇,利用集体草场打造了村上的第一个集体产业。其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像这样的村集体经济“破零战”,几乎每天都在同德上演。为实现全县73个村集体经济“破零”目标,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德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市场拉动、政策扶持、创造条件、村为主体、村民“唱戏”的总体思路,多方面进行扶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其实,发展村集体经济,也是同德县巩固脱贫成果的着力点之一。

       为实现巩固脱贫成果这一目标,同德县细化完善了《同德县脱贫摘帽成果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以脱贫成果巩固统揽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深入实施九大扶贫工程和十个行业专项扶贫行动,推动脱贫成果巩固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为群众增收致富共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继续完善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机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困难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真脱贫、不返贫。”王清邦说,除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仅2017年,同德县还实施了“雨露计划”短期培训项目,上才乃亥、卡力岗等4村的旅游扶贫项目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险助推项目。

       成立于2015年9月的同德县日雪肉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牦牛、藏羊生态养殖、牛羊屠宰、牛羊肉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肉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牧民”的产业链模式,积极发展环保、绿色、可持续、高附加值的产业化之路。

       2016年,企业入驻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目前已拥有牛、羊屠宰生产线各一条,精细分割线各一条,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

       “为了在扶贫工作中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公司已经有唐谷镇哈夏、加拉、那仁、托斯等四个贫困村58户198名贫困群众入股, 2017年,共发放入股分红25万多元。”公司负责人王庆告诉记者,今年5月,哈夏、托斯两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120万元入股到了公司,企业按照12%的比例进行分红。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岗位,目前公司76名员工中,贫困群众有32名。

       今年32岁的李富强是托斯村的村民。两年前,他们一家五口主要的生活来源还是家里那0.8公顷土地。母亲年事已高,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端智吉只能在家照料。

       “来这里上班真的是‘零门槛’,之前我什么都不懂,都是到了企业之后,才慢慢学习的。一开始,我是负责设备维修,现在开始做销售了。”李富强说,他现在每个月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如今,家里的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几年前,家住巴沟乡下巴村的豆格本日子过得清苦。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孤身一人的大哥,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可自己并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此,豆格本常常愁眉苦脸。同德县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建成后,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帮助下,豆格本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锄草、施肥、采摘的差事,挣钱看家两不误。

       “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豆格本说完笑了起来。而他的笑容就是对全县扶贫工作最好的肯定。


内容时间:2018-11-2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