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在雪域大地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情况调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07  编辑:曹亮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明确要求“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以来,青海省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最重要的体现,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青海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最近,我们组织调查组,深入雪域大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脱贫攻坚以来,青海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一联双帮三治”脱贫工作机制,开展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坚决兑现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组织全省14.5万余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认亲、联点帮扶贫困户15.92万户,“走亲戚”帮困救贫5.1万人次。各地党员干部以扎扎实实的行动积极融入脱贫攻坚时代伟业,在“三联四做”“结对认亲”“党员志愿服务”“晒成绩、亮承诺、作表率”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贫困户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帮助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贫困户早日实现致富梦、过上好日子。目前,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5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7万人,净脱贫4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3.2%下降到2018年底的2.5%。都兰县、同德县、海东市平安区和海西州冷湖行委等13个县(市、区、行委)率先摘帽,2018年计划退出的12个县的摘帽工作胜利在望,145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退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保持9%以上的增速,“两不愁”目标有望提前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1%,贫困群众住院自费比例降到平均6%,全省近2/3的农牧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90%以上的贫困户有安全住房,“三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发挥组织优势,注重统筹协调,汇聚起脱贫攻坚持久、广泛、强大的力量。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组织力量是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实支撑。青海省先后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点帮扶、驻村帮扶、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四大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援青和“双百”精准脱贫行动;瞄准青南地区及部分地区最难攻克的问题,探索“2+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保障体系;全方位构建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1+8+10”政策体系,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截至2018年底,在相关政策体系支撑下,投入60.22亿元推动2000多个脱贫攻坚项目落地;东西协作江苏、辽宁两省投入资金1.89亿元,中央企业累计投资4.2亿元;771家非公企业与558个贫困村签约结对,注入资金6516.4万元,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各贫困村党组织通过支部牵头村企联姻、引领专业合作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领办家庭农场、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式,整合脱贫攻坚的资源力量,对想脱贫、有能力的贫困户给予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紧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潜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资金问题,创新探索“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新模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金融机构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无缝对接。经过3年多的发展,“双基联动”信贷工作室覆盖全省近61%的行政村,惠及60.8万农牧民群众,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基层银行、农牧民群众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普惠金融新路子,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党建“品牌”和金融“名片”。

       不断建强村“两委”领导班子,持续强化教育培训,村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引领群众走向富裕的本领逐步提升。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村“两委”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谋划部署,抓住2017年村“两委”换届契机,突出政治标准、能力标准、作风标准,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农牧民服务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实现了组织意图和党员群众意愿的高度契合。换届后,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84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16.2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9%,较上届提高0.55个百分点;8419名致富带头人和返乡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领导班子,平均每个村2.03人。注重干部能力的教育提升,实施“万名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赶超发展”省级集中轮训,累计培训村“两委”主要负责人7107人次,带动各地对村级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进行大规模、高质量、全覆盖培训。换届后的村干部以崭新姿态融入工作,主动进位、自我加压,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认真执行坐班制度,全面负责接待群众、受理来访、办理日常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受理的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落实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为群众提供惠农补贴领取、电费收缴、汇款转账、网上购物等综合服务,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群众普遍反映,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引领群众走向富裕的重要力量。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严管厚爱激发干劲,广大干部在农村广阔天地倾心倾情,无私奉献。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两批选派1.4万余名政治素质好、作风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驻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维稳重点村和深度贫困地区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扎实做好建强组织、精准扶贫、为民服务、推进治理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坚持选优配强标准,有序开展新一轮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工作,703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全覆盖进驻2313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898名第一书记从事职业和所学专业为经济、农林、水利、交通、法律等与脱贫攻坚相关领域,1066名精通藏汉“双语”和民族宗教政策的优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帮扶工作。同时,广大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虚心向乡村干部问计、向农牧民群众求教,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诚心诚意拉家常、谋脱贫、话未来,与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方位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三农”工作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打牢了干好精准脱贫工作的坚实基础。同时,注重严管厚爱相结合,制定出台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规范“年承诺、季报告”制度,确保第一书记每年不少于200天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防止“两头跑”“两头挂”。对工作不尽责、工作推诿扯皮、长期脱岗离岗、违反廉洁规定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批评教育92人,召回48人,党纪政纪处分5人。明确要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任职期间各种待遇不变,享受带薪休假政策、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和乡镇工作岗位补助,落实专门的工作经费、生活补助,按规定为驻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进行体检,有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培育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困难群众自强意识和自富能力不断提升。思想上的改变才是根本性改变,思想上的“脱贫”是摆脱贫困的动力之源。各级党组织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举措,不断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小作坊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由小规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提升,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也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务工等向资产收益、自主创业、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转变,贫困群众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适应市场的致富能力越来越强。目前,全省累计完成种植养殖、挖掘机操作、拉面匠、民族服饰加工等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4.6万人次、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4051人次。贫困户依靠掌握的技能,结合自身条件、发展意愿和政府扶持导向,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短期内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宣传、教育、组织和引导下,广大贫困群众对短期“输血”增收和“造血”致富的关系有了更加清醒认识,“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的观念逐步树立,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普遍发生积极变化,逐步摒弃了以往“等靠要告”思想,通过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更加坚定。

       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有序推进,产业扶贫成效初显,孕育了有效巩固脱贫成果的活水源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17年,青海省部署开展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议事规则和基金设立方案,确立政策指导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创新集约化经营、物业经济、乡村旅游等7种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地域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省有1848个村实现“破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5%。各地坚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脱贫主导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和改善民生同步推进。全面构建了户有扶持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精准脱贫产业保障体系。各地通过产业转型、资源开发、资产经营、服务创收等方式,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推动群众持续增收种下了“摇钱树”,建好了“聚宝盆”。

       坚持以困难群众为中心,用真心办实事,激发了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各级党委政府下大气力抓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注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规范完善乡村治理体制,积极引导培育乡村健康文化,办成了许多重大民生工程,推动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实施畅通工程、易地搬迁和高原美丽乡村配套道路、窄路拓宽、便民桥涵工程等,新改建农村公路2.25万公里,便民桥梁781座;实施人畜饮水改造和水源地保护项目178项,惠及1511个贫困村的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建和改造大电网线路1.17万公里,覆盖978个贫困村;大力实施贫困村信号基塔建设任务和精准脱贫“互联网+”线路架设任务,280个贫困村实现基本通信全覆盖;20万农牧民成功易地搬迁并实现当地就业,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各地高标准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高原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修建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标准高、功能全,文化广场空间大、健身器材齐全,成为了群众议事中心、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群众危旧住房、院墙、大门整修一新,村庄道路安装了节能路灯,农户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贫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直接体会和深刻理解,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严慎细实优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党的形象和优良作风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彰显和发扬。各级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吃在村里、住在村里,扑下身子抓脱贫,把真情留在群众心里,生动诠释了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同时与贫困群众一道学政策、想办法、找出路、谋发展,紧扣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着力加快设施农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加工和高原特色种养业,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向群众传授致富技能,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的衣、食、住、行、医、学等具体实在的生活困难,满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普惠政策等,依法依理、公平公正;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想方设法去解决;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千方百计去兑现;对认准的理、定了的事,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去落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以高度政治自觉做好脱贫攻坚关键阶段工作

       从现在到2020年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持续保持政治定力,咬定目标不放松,扛起责任不懈怠,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脱贫攻坚关键阶段的工作,让党旗在雪域大地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一是持续强化责任,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严格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意见的具体要求,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抓书记、书记抓”的工作方法,严格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促脱贫攻坚,做到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问责挂钩,严格兑现奖惩,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地落实。

       二是持续建强组织,夯实引领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严肃认真开展组织生活,通过有效的措施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力量汇集起来、凝聚起来,转化为支部引领脱贫攻坚、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以县为单位对换届后村“两委”领导班子“回头看”,对工作主动性不强、作用发挥不好、群众不满意的果断及时调整撤换。以“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为抓手,继续加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是持续从严要求,管好用好驻村干部。严格落实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对第一书记严要求、严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驻村干部在岗情况、工作情况、作风情况、保障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在关键阶段的关键节点坚守阵地、不负使命。全面压实派出单位责任,当好驻村干部解决困难、推动帮扶的坚强后盾,为完成冲刺阶段的任务提供保障。

       四是持续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建设,确保每一名农牧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都能在“家门口”接受培训,力争使每位党员干部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升致富带富的能力。实施党员带富行动,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使党员的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帮扶到户、精准脱贫的强大牵引。

       五是持续正风肃纪,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做好新一轮选派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教育管理使用,严肃工作纪律,落实工作责任,督促指导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宣传党的政策、推动精准脱贫、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治理水平等全方位开展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遵守工作纪律不严格等突出问题,确保以更严、更慎、更细、更实、更优的工作作风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内容时间:2019-04-1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