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大柴旦谱写“四部曲”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6  编辑:曹亮亮

大柴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农三牧”政策,切实把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作为推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牧区为主阵地,坚持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在谱写人才、生态、产业、文明“四部曲”上持续下功夫,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最强音”。

谱写“人才曲”,发挥人才效益合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持续把人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搭建人才“信息库”,以2—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实行一次建库、三级联动、动态调整、滚动培养的模式,建立4人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库”、13人村“两委”干部队伍“主角库”、26人村(社区)后备干部“青苗”库和47人优秀农牧民党员“先锋”库,精准匹配人才。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和村集体经济“兴产提质”行动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引导退伍军人、懂经营的外地返乡创业人员投身到农牧区创业,组织实施农牧区“送智工程”,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下乡入户活动,举办绒山羊养殖技术、布草清洗技术专题培训,重点培养绒山羊养殖专业户2户,培养布草清洗村企经营管理人才2名,鼓励牧业村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谱写“生态曲”,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始终把“生态立区”作为民族事业发展的战略蓝图。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谋划新一轮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全域靓丽。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保障民族地区乡村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近三年,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889.66余万元。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专项行动,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保护好、利用好生态资源,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施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近三年,累计投资7248.61亿元,完成国土绿化面积30.65万余亩,栽植各类乔灌木18万余株,城镇绿化率达51%。

谱写“产业曲”,激活乡村造血功能。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钥匙,以发展促振兴。大力实施《大柴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领域,实施了一批促进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2018-2020年,积极实施大柴旦行委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柴旦镇供水水源扩能工程、马海村污水管网建设、马海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等乡村振兴项目25个,总投资20025.06万元。围绕打造“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基地为目标,不断在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机品牌。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断探索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依托翡翠湖、雪山温泉、水上雅丹等特色旅游产业,培育多元化“朝阳”产业,丝绸之路南线和青甘新藏大环线上的新兴旅游名城雏形渐显。三年来,累计接待游客395.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19亿元。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稳固农牧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创新出资产外包经营、资源流转、股份合作、服务创收合作、企业帮扶、产业托管合作6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累计实现效益126.75万元。

谱写“文明曲”,焕发乡村文明新风气。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精准选派政治站位高、理论素养好、懂农业、会技术的驻村干部深入农村,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趣味、科普法制、农业实操课程等方面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带领牧民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断铸牢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乡村”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家庭、先进个人、身边好人、最美少年等评选活动,深入宣传典型事迹,以身边故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件精品建设工程,开展“哈萨克刺绣”“德都蒙古长调展示”等活动。积极开展蒙古族那达慕、哈萨克族那吾热孜节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要阵地,搭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交流。


内容时间:2021-06-0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