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西吉:以脱贫智慧布局乡村振兴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4  编辑:曹亮亮

千年梦圆,奋力起航,西吉县再次站在新的历史关口。

春风吹绿葫芦河两岸,生机在月亮山巅缭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西吉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昂扬姿态开启新征程,倾情书写新篇章。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好“三农”工作是谋复兴、促振兴的“稳定器”,是守初心、稳民心的“先手棋”,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西吉县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布局,优先配置发展要素、保障资金投入、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时间流逝不舍昼夜,前进航程击鼓催征。

站在新起点上,西吉县手握巨笔绘蓝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培强做大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完善乡村治理,推进“四大提升行动”;强化县域统筹,推进乡镇产业聚集,促进乡村联动,支持村组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

摘下贫困帽 踏上振兴路

脱贫攻坚前,西吉县是全区农业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2020年,西吉县高质量完成脱贫工作,贫困发生率由34%降到零,标志着“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宁夏全区摆脱了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以来,西吉县群众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改善,自来水、硬化路、动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依靠发展马铃薯、小杂粮、草畜养殖、劳务输出、冷凉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不仅帮助西吉县摆脱了贫困,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西吉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房、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有了保障,为干事创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建立了帮扶机制,为乡村振兴有组织地推进下去提供了组织支撑;脱贫攻坚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使西吉县实现了从“苦等、苦熬、苦旱”到“群众苦干、干部苦抓、外界苦帮”的转变。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未来几年里,西吉县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革创新,结合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四大产业”,统筹规划发展布局,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发展优势产业,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横”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养殖品种,种植亩产高、附加值高的作物等;“纵”向延长产业链,通过引进牲畜屠宰、食品加工企业等方式进行产品深加工。同时,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防止脱贫群众再次返贫。

强化县域统筹功能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西吉县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科学规划乡村布局,打造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

经过多年建设,西吉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生态循环农业循序渐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脱贫攻坚时期,西吉县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还存在一些短板。

为此,西吉县进一步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进一步开展环境美化行动,实施污水、垃圾收集处理项目,新建渗滤液处理厂,确保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在县城区新建6座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处理站,杜绝建筑垃圾乱堆乱埋,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启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示范建设项目,建设示范村垃圾分类回收分拣中心,配套垃圾空容器、车辆、人员,为19个乡镇配置电动三轮保洁车、密闭垃圾箱。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在县域服务延伸整合过程中,进一步升级县城自身服务水平,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行“一窗口”办理,提高为民办事能力和效率。

增强乡镇枢纽作用

乡镇是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西吉县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美丽宜居特色小镇,带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

建成田坪乡、什字乡、红耀乡、硝河乡、白崖乡、王民乡、西滩乡7个美丽小城镇,建成王民乡二岔马村、硝河乡民联村、马莲乡麻子湾村、马建乡白台村、吉强镇羊路村、沙沟乡阳庄村、兴隆镇王沟村、田坪乡南岔村8个美丽村庄。

持续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西吉县继续推进美丽村镇建设,着力打造重点、特色集镇。”西吉县政府主要领导介绍,通过增强小城镇的纽带作用,借助农业延伸出来的乡村产业,强化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水发(宁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兴隆镇建设年屠宰加工5万头肉牛的定点屠宰场,在将台堡镇建设年加工蔬菜原菜11万吨的蔬菜速冻加工厂;依托国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2000吨萝卜干加工车间,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年加工各类蔬菜20万吨以上,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

扶持现有6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马铃薯淀粉生产线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设施,建成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企业繁育供种”模式,构建马铃薯种薯繁育、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线下线上并举,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蔬菜、马铃薯订单种植基地,构建冷链物流,畅通销售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

结合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建设,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按照“一村一品”,支持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经济实体专业村,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劳力在乡村、产业在城市的状况。

通过实施林草产业示范带动工程,巩固提升农业龙头企业14家,规范培育产业扶贫示范村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450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领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

围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乡村联动,支持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设相对集中、稳定的特色优势良种规模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农户就地就近增收。

 计划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一级种繁育基地,打造马铃薯玉米间作示范基地5万亩,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打造青贮玉米良种推广示范基地、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共16个,新培育养殖示范村20个。

重点打造以硝河、马莲、将台为核心的万亩蔬菜产业优势区,建设露地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设施瓜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园等17个,新建蔬菜种植拱棚300亩,建设5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杂粮(油料)示范基地15个。

通过发挥基地示范引领、技术支撑辐射作用,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新增务工就业,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扶持宁夏伊香、西吉勇兴2家企业加工饼干、麻花等主食产品。巩固提升8家杂粮加工企业发展杂粮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艺、扩大加工规模,生产精品小米、杂粮面、胡麻油、荞皮枕头、苦荞茶等,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立足县域整体,以农产品产业链延长为主,在乡村建设原料基地,改善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加工企业乡村对口承接,进而打破乡镇界限,实现跨越乡镇联合,形成专而联、各司其职的乡镇经济发展聚集体。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西吉县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围绕产业富民核心,实施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富民增收进程,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

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示范展示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种养新技术,使全县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5%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机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以上。

同步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科技支撑。采取干部蹲点、结对帮扶、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对种养大户、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等职业农民主体进行培训,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原则,做优、做精、做靓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深度开发“西吉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完成申请绿色食品认证16个,申报“西吉芹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打造一批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检测整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按照稳粮强畜优菜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重点培育壮大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年产量5万吨饲料加工厂、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速冻脱水蔬菜加工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促进产销对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大型加工流通、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与乡村产业对接,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产品销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乡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大市场。

创造利用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把需求更加直接、快速、准确地反馈到生产端,促进产业精准定位、产品销售对路,不断提高农业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内容时间:2021-03-3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