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保康县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8  编辑:崔月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命根子”。保康县坚持把培育脱贫产业放在精准扶贫的首要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全县涌现出9个旅游新村、20个茶叶专业村、23个蔬菜专业村、80个核桃产业大村和19个烟叶产业大村,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型:
    直补到户模式 突出茶叶、核桃、蓝莓、烟叶、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和规模,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要求”。按照“精准到户、滴灌到人”的要求,制定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和具体验收操作办法,单个产业奖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今年新建茶叶基地1000亩,核桃基地5000亩,油用牡丹基地4200亩,蓝莓基地1000亩,药材基地5000亩,稳定发展马铃薯12万亩,蔬菜6.5万亩。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80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10万亩以上,预计全年将有7000户、1.88万人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同时,为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保康县财政专门拿出2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与县农商行合作,按1∶7比例放大,对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目前,全县已累计评级1.9万户,授信金额7.1亿元,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37户共计8150万元。
    龙头带动模式 出台了《保康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奖补意见》等激励政策,对帮扶贫困户脱贫销号的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按规定给予奖励与补助;流转贫困户土地,当年使贫困户脱贫的,一次性按每亩50元至1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收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并根据扶贫情况予以贴息,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家庭农场主+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集体和贫困群众多方共赢。寺坪南河渔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天子湖广阔的水域,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网络100余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
    资产收益模式 鼓励村集体、贫困户对现有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租赁,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山林、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鼓励村集体、贫困户以山林、土地入股,实现资产收益。对山林资源丰富的村,吸引林业投资项目,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土地300亩流转给房县神农中药饮片公司,每亩给贫困户租金400元,公司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以土豆种植和家庭养殖为辅的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合作社+贫困户”的新路子,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80%以上。湖北圭萃园农林开发公司利用低丘岗地改造等政策支持,流转黄堡镇张弓山村集体和农户土地5000亩,折合成股份,建设核桃示范基地,公司占股51%,村集体、农户分别占股25%和24%,建园、经营管理由公司负责,见收后按股份与集体和农户分成,实现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经营者获利益。
    入股分红模式 结合国土整治,加大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力度,以资源引资,以资源入股,开辟村集体、贫困群众新的经济增收渠道。对有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的村和贫困农户,把土地、山林、水面等作为股份,采取与投资人合伙经营、按股分红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延伸产业链,创新“集体扶持、个人领办、按比分红”的发展模式,获得稳定收益。对有存量土地的村,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基地。对地处城郊结合部、中心集镇及工业园区周边等区位优势明显的村,采取招商引资、入股集资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兴办标准厂房、仓储、市场、宾馆等二、三产业载体,以获得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鼓励村集体以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村域内土地、森林、水面、矿产、旅游等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尧治河村在筹建水电站时,组织160多户村民全部入股,其中特困户以劳务折算股金方式入股,村民们在村办企业投入的股份达2000多万元,每年分红收入人均达8000元以上。
    旅游带动模式 坚持把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城市、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多极支撑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建成了尧治河、大畈、格兰坪等一批旅游新村和省级生态村。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林场”模式,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把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引导群众就地创业、就业。尧治河村、大畈村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录,格兰坪村被全国命名为美丽乡村。尧治河、五道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龙观创建生态旅游3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持续升温,成为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 14.5亿元,分别增长 21.6%和23.7%。转移就业模式 坚持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科技等八个部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凤雏计划”“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等职业教育培训。整合人员,整合行业专家、职业咨询师、优秀企业家等人才资源,构建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农转工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培训体系。坚持职业培训与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就业愿望,开设旅游服务、食用菌、电子商务等特色项目培训,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坚持定期办班与灵活开班相结合,推行培训进企业、进农村,降低培训成本。目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322人,就业率达72%以上;培训精准扶贫对象829人,扶持创业576 人。


内容时间:2016-11-1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