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易县坡仓乡桑岗村“巢状市场”新一期的网上团购活动开启。北京市民在家中轻点鼠标下单,几天后,便可收到来自易县桑岗村的柴鸡蛋、老品种玉米面等农产品。自从有了“巢状市场”,桑岗村的村民们按照老辈子方法做的豆腐、慢慢散养的柴鸡以及不施化肥种出的粮食、蔬菜有了销处,既让客户吃上了放心的农副产品,又满足了市场需求,村民们日子也越过越好。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在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瞄准脱贫摘帽的总目标,决战决胜,务求全胜。”随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越发信心十足。他的这一番话说出了全县上下的心声。
易县是革命老区,山区大县、文化大县、旅游大县。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2011年,易县被列为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易县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列为“第一民生工程”,开良方、拔穷根、求实效,打响了“决战决胜、务求全胜”的攻坚战。
机制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这是县妇联驻下苇场村工作队队长许新明最切身的感受。机制建起来,动力才能强起来。易县严格落实双组长“责任制”,县级领导包战区,“一办十四组”抓统筹,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多层会议高密部署,形成了县、乡、村联动的指挥体系;严格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形成了“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扶贫体系;严格落实帮扶工作制,468个省、市、县扶贫工作队,792名工作队员,4527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结亲戚、奔富路,形成了省、市、县捆绑的三级帮扶体系;严格落实“三位一体”扶贫机制,制定出台全县脱贫摘帽实施方案和12个扶贫专件,12项行业扶贫政策落地,投入社会帮扶资金9366万元,扶贫资金4.8亿元,北京市海淀区对口帮扶易县全面开展,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力齐发的作战体系。
一切围绕脱贫转,一切围绕脱贫干。大会小会讲扶贫,走乡串户看扶贫,“望闻问切”抓扶贫,在易县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工作作风的转变,让全县上下的干劲鼓了起来。该县主要领导带头入村入户,督导调度,把脉开方;扶贫验收组现场查问题、明举措、强整改。扶贫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到灶台炕头前问冷暖。牛岗乡党委书记刘玉民带领全乡党员干部栽下“摇钱树”,被百姓亲切地称作“苹果书记”;县扶贫办干部任静在结婚前夜,带病输液的情况下,坚持核实贫困人口信息,早已请了婚假的丈夫赶到单位陪同准新娘工作直至深夜;扶贫宣传下乡文艺队顶着寒风,宣传党的政策,送上党的温暖;省、市、县驻村工作队队员与百姓吃在一起,干在一处,修路、打井、搞产业,夏抗旱、冬送棉。从大街小巷到偏僻村庄,易州大地处处都留下了扶贫足迹,处处都写满了为民情怀。
为民就要富民。易县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片区、片区育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思路,构建了八大产业片区、七种产业模式、八大扶贫产业的“八七八”发展格局,闯出了一条“从扶贫切入、从产业走出”的扶贫之路。坡仓乡桑岗村位于易县西部深山区,依托“巢状市场+扶贫”,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度合作,这里的柴鸡蛋、土猪肉走进了北京高校、北京家庭,实现了城市和贫困山村的深度互惠对接,被多家媒体报道推广。进一步做好“旅游+扶贫”文章,形成了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三大景区为主,十二个万亩农业园区为辅,乡级园区为补充,上千个特色农家乐齐发展的旅游带扶贫模式,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与此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贫困村环境更优美,贫困户居住环境更舒适,贫困群众真正有了认知感、公平感、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易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助率达到100%,贫困户参合率、参保率达到100%,村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医疗代办工作全面开展;“点餐式”实用技术培训1500场次,贫困群众有技可用、有业可就;社会力量慈善救助广泛开展,特殊贫困群体的生活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实施危房改造2272户,84户211名群众搬离穷窝,“温居暖心”活动深入开展,贫困群众居有其所。蔡家峪乡蔡家峪村贫困户康学田感慨地说:“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这些光棍没人瞧得起,现在我有了低保,工作队还帮我磨了岩灰地、糊了棚,我是感激再感激,这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生活有了保障,日子就有奔头,群众有了笑脸。
不忘为民初心,创造美好生活。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易县上下正全力擘画新时代的新篇章。
内容时间:2018-04-27